一本與眾不同的邏輯思維入門書。邏輯思維并不是抽象玄奧的概念,學邏輯就像學說話,只要你學會說邏輯語,你眼前的世界將豁然開朗!邏輯思維的根基其實是一套語言系統(tǒng)——邏輯語。邏輯語以及背后的邏輯學,是研究推理形式的學問,也是幫助我們理性思考的工具。當你掌握了邏輯語,能夠將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翻譯成邏輯語,并依照邏輯規(guī)則進行推理時,
人的判斷并不總是正確的。本書的具體內容如下:首先,人有兩套思維系統(tǒng),直覺判斷和理性判斷,但是人的判斷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其次,人并非天生就可以進行判斷,判斷與人自我意識的出現(xiàn)有很大的關系。此外,判斷與人格和記憶的發(fā)展也有很大的關系。*后,本書強調了道德判斷的特殊之處,并講解了影響道德判斷的因素。
本書作者埃默里斯·韋斯特科特是支持過簡樸生活的,但他沒有止步于鼓吹節(jié)制,而是從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多角度啟發(fā)人們跳出現(xiàn)代的生活條件,詰問生活的意義,獨立地從更深的源頭思考“簡樸”是否為值得追求的目標。當中觸及了更多更深層次的事物,例如,簡樸或者奢侈可能都是為了獲得自由和安定感,而舍棄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打破傳統(tǒng),也意味著
本書緊扣心理學考試大綱編寫,但不拘泥于大綱,根據(jù)考研心理學涉及的7個科目,參考48本中外教材,結合歷年統(tǒng)考真題、主流自命題學校真題,梳理了心理學考研中的重要知識點,歸納出最貼近考試大綱的知識體系。在結構上,本書的每一章包含“知識結構簡圖”“知識精講”和“小貼士"三大模塊。在每一章開始呈現(xiàn)“知識結構框架圖”,并在圖中標示
本書以對“現(xiàn)成良知”之態(tài)度及相應之工夫論為線索,比較全面地評述了陽明后學的學術思想,是對陽明后學研究的重要著作。本書對陽明后學思想,剖析深入,多能切中肯綮。且多采用對比的方式以凸顯某人的思想特色,尤其是主要以王龍溪為隱藏的線索與對比對象,可見作者的思想傾向之所在。
當我們品嘗、咀嚼、吞咽、消化和排泄時,我們的食物改變了我們,而我們的飲食反過來又影響了更廣泛的地球環(huán)境。在《吃的哲學》這本書中,安瑪麗·摩爾從這些變革性的糾葛中獲得靈感,在“吃”這一行為中發(fā)掘、重新思考我們作為人類的生命哲學意義。在行文中,摩爾使用了一套與傳統(tǒng)學術類圖書截然不同的行文方式——一段生活片斷,一段故事,或一
本書為復旦教授王德峰選取了梁啟超生平作品中有關中國少年求學、成長、樹立三觀的文章,如《少年中國說》《論中國國民之品格》《服從釋義》等輯成“少年中國”篇,下篇為“道德大原”篇,通過《新民說》(節(jié)選)、《儒學統(tǒng)一時代》(節(jié)選)、《保教非所以尊孔論》《中國道德之大原》集中呈現(xiàn)梁啟超關于中國國民道德的探討和論述,特別是對儒學體
本書是對康德倫理學的經典著作《倫理形而上學的奠基》一書的全面解讀。正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分別從康德的自由概念、康德實踐哲學的背景——沃爾夫哲學以及康德的能力學說對《奠基》的基本問題和語境做出詳細的介紹和梳理。這是理解《奠基》乃至于康德整個實踐哲學的基礎;第二部分從“善的意志”“義務的概念”、“敬重的情感”等核心概念
該著初版于1991年,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第一個崛起的美學學派生命美學的奠基之作,也是著名美學家、國內生命美學學派的領軍人物潘知常教授在而立之年完成的美學佳作。該著從0到1,在中國美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生命美學。目前,生命美學已經成為一個學派的正式名稱,網上搜索也已3280萬條。生命美學的實踐的人道主義自然界生成為人愛者優(yōu)
美學之為美學,無非就是拷問美的意義是否存在,就是探討關于人類審美活動的意義與價值之學。而審美活動也無非就是以超越性和境界性來滿足人類的未特定性和無限性的特定需要的一種生命活動,因此美學就是生命美學,研究的是生命的問題即生命活動的美學向度。本書從為什么要學習美學愛美之心,人才有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審美,故我在美在境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