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動脫敏與再加工技術(shù)”,由美國心理學家FrancineShapiro于1991年創(chuàng)立,其主要概念從開始的單純降低焦慮的脫敏法發(fā)展為整體整合再加工的概念,是一種整合的心理療法。它借鑒了精神分析、行為、認知、生理學等多種學派的精華,主要通過建構(gòu)一種加速信息處理的模式,幫助患者迅速降低焦慮,并且誘導積極情感、喚起患者對內(nèi)的
本書是考察英國人情感文化的社會史研究著作。英國人的形象一直是不茍言笑,冷靜克制,從不輕易哭泣。但他們并非素來如此。本書全面探討了從中世紀晚期到當代,哭泣作為情感表達和宣泄的常見方式在英國經(jīng)歷的變遷,以及蘊含了哪些文化和政治意涵,探究了“有淚不輕彈”如何一步步成為英國的國民性格。作者指出,法國大革命、19世紀英國的全球殖
本書以“克羅齊美學在中國”為核心,重點內(nèi)容包括:1)克羅齊美學如何進入中國,其在中國的譯前傳播如何影響與促成了克羅齊美學文本漢譯的發(fā)生;2)克羅齊美學中的具體概念在跨語際翻譯中意義的增殖與缺省,以及如何影響克羅齊美學思想在中國的接受3)克羅齊美學思想在不同接受者的理論建構(gòu)中,發(fā)生了怎樣的跨文化變形與異化。本研究的意義在
本書分為“人生驛站(1770-1807)”“世界紀元(1806-1831)”上下兩卷,上卷旨在描述青年黑格爾的精神成熟過程,羅森茨威格把這一過程也稱為黑格爾與其所處時代現(xiàn)實相結(jié)合的過程;下卷則描繪了在耶拿時期結(jié)束后,已然成熟的黑格爾如何在世界舞臺上發(fā)揚其哲學影響,并最終成為世界聞名哲學家的歷程。本書是第一部甚至也是唯一
本書提供了一個廣泛而全面的理論框架來理解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女孩和成年女性的生活)如何受到社會性別的影響。作者基于女性與性別的科學知識,為我們呈現(xiàn)了當今世界女性生存發(fā)展的全貌,做一名女性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tài),而是一種動態(tài)的、不斷變化的社會建構(gòu)。從無知的嬰兒到性別化的兒童,從女孩成長為成年女性,從年輕女性成長為年長女性,在每
心理學致力于科學地探索人性,而人格心理學則是心理學諸分支中,唯一試圖全面把握人性的學科。有人認為,人格心理學最接近大眾眼中“人性的科學”該有的樣子,因此可能是普通人最感興趣的一個學科。然而,人性太過復雜,導致人格心理學的知識范圍極為廣博。要想向讀者系統(tǒng)地介紹當今人格科學研究的全貌是一項艱巨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人格心理學導論教材
人為什么會走在當下的人生道路上?生而為人,身心會經(jīng)歷怎樣的發(fā)展與成長?個體發(fā)展的每個年齡階段又會有怎樣的特點?如何基于自身發(fā)展特點生活、工作、學習?這本書討論的是關于每個生命體的重要議題。清楚了解自己,才能更順暢地走過生命歷程。約翰·桑特洛克是全美著名的發(fā)展心理學教授,1973年在明尼蘇達大學獲得發(fā)展心理學博士學位,曾
年輕職場人要想在工作上取得成就,單靠努力是不夠的,關鍵在于運用腦力。遇到大項目或復雜的流程,盲目苦干等于無效努力。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要想解決問題,就必須選擇更清晰的思維方法——分解問題,把大問題原子化。這種方法適用于從OKR的細節(jié)、訂單獲取,到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和企業(yè)增長等各個方面,關鍵在于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逐個擊破。
本書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帶有“神性”的人物、動物、傳說等為基本內(nèi)容,從各類古籍文獻中搜羅匯編,通過考訂、編纂,總數(shù)有約6000條。以辭條的方式呈現(xiàn),并有拼音和筆畫索引,便于讀者檢索。
本書是1948年羅斯在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所做的關于柏拉圖理念論的系列演講的結(jié)集。羅斯在本書里系統(tǒng)探討了柏拉圖理念論的起源、理念論在柏拉圖各個重要對話中的異同、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理念論的解釋和批評,以及現(xiàn)代柏拉圖學界關于柏拉圖的各種重要理論爭論,F(xiàn)代學者對柏拉圖思想的詮釋著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亞里士多德的轉(zhuǎn)述和評價,作為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