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一種普遍的職業(yè)精神,其本質上就是職業(yè)意識的覺醒和升華。而要獲得這種職業(yè)意識的覺醒與升華,我們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要讓我們在文化的傳承中獲得技能之外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精神,樹立職業(yè)的敬畏感,秉持職業(yè)的操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恪守職業(yè)道德,強調在精益求精、確保品質的前提下做好手中的工作。職
邵以正是明代道教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明初凈明“中興”的關鍵人物。學界對邵以正的研究不多,且多在研究趙宜真、劉淵然之時有所旁及,更鮮有專論邵以正思想者。本書即從人物及道派思想史的角度切入,對邵以正的生平履歷、刊行的著述、《正統(tǒng)道藏》纂修及其主要思想進行了全面考證,不僅對元季明初趙宜真、劉淵然、邵以正-系進行凈明道統(tǒng)重
道教發(fā)展到宋代,其宇宙觀、生命觀和救度觀都發(fā)展到了一定階段。本書以宋代道教煉度為研究對象,對道教煉度的歷史淵源、形成與發(fā)展,及其在宋代的類型與特點做了梳理,探究其與早期道教及唐宋內丹道的聯(lián)系,比較其與佛教施食的異同,揭示其蘊含的宇宙觀、生命觀、救度觀以及懺罪意識等,以探討其對道教發(fā)展的影響。本書作者治學態(tài)度嚴謹,所進行
民國時期成都道教處于時代變革大背景中,與政治體制、國家政策、社會思潮、地方政治、民間信仰等多方面存在互動。這種豐富而復雜的互動關系,造就了成都道教獨特的生存狀況,也部分反映出民國道教的一般處境,即困境與機遇的交織。文章主要從四個部分進行論述:其一是民國成都道教所處歷史背景,其二從知識精英、產占用等角度,分析成都道教所處
本書為“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之一。書稿探討了早期禪宗般若思想的理論淵源,通過細致的文獻梳理,討論了達摩禪“無相虛宗”的般若學內涵、道信禪與《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東山法門的“無得守心”、《壇經》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法”,考證了《金剛經》與禪宗南北宗之間的復雜關系與傳說敘事,分析了據(jù)傳是惠能所撰《金剛經解義》與早期禪
“社會美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為指導的一種全新的美學話語體系。其主張在美學方法論上來一番徹底變革,打破因果決定論和實體論哲學的束縛,采用信息論、符號論、價值論和功能分析的方法;根據(jù)馬克思關于社會關系“物化”的理論,重新認識美的社會性,認為美是人與人之間社會差別的反映。用有形的載體顯示無形的社會差別,這就是人類社會中
二十世紀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的研究領域極其廣泛,中、后期的詮釋學與敘事理論備受推崇,與之相比,本書聚焦于利科的前期思想,意志問題的實存論現(xiàn)象學研究,它吸收了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方法,并將其推進到意志領域。正是在意志哲學體系中,利科涉入了惡的問題,并逐步發(fā)展出-套層次分明、精致復雜的惡論。利科的現(xiàn)象學——詮釋學的惡論不僅從方法
本書是《子海精華編》叢書的一種!妒印*早在《漢書·藝文志》著錄,至元代始有人為之輯佚,清代時輯本更多,本書所疏證的底本即清人汪繼培的版本。正文分卷上卷下兩卷,每條下詳細疏證。正文后附存疑、佚文補說、諸家疏證,供讀者參詳。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文集,是我國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書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教給了我們?yōu)槿颂幨赖牡览。本書內容包括注釋、翻譯、解讀,釋讀準確,言簡意賅,是了解《論語》這一經典的優(yōu)秀讀本。
家訓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在過去和現(xiàn)在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很多規(guī)范依然為人們所遵循。本書從《論語》《史記》《三國志》《太平御覽》《諸葛亮集》《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經史子集中精選家訓名作41篇,輔以深入淺出的導讀、注釋、講解和名句積累,有助于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意志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