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論述在當代哲學研究中進行多元文化對話的重要性,批評了當代美國學界文化中心主義的哲學研究模式,強調中國哲學的研究對于多元哲學研究的重要性。全書共五章,第一章作者分析為什么需要多元文化哲學。第二章論證中國古代哲學并不遜色于歐美哲學。第三章講述了當下美國政治現實中的阻隔。第四章講述哲學在當下的價值。第五章通過孔子與蘇格拉
本書是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對當代信息化社會的哲學反思。今天,我們居住的不僅是地球和天空,而是一個信息化的世界,信息主導著我們的生活。韓炳哲對信息社會的批判使我們了解到我們的信息和通信狂熱的后果。現實的計算機化正在大規(guī)模地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關系。韓炳哲的新文章圍繞著世界的非事物化。他從一個不同尋常的角度,既發(fā)展了智能手機
相比1812-1816年出版的《邏輯學》(即本社的黑格爾著作集第5、6卷),學界把此本《邏輯學》稱作“小邏輯”。從內容上看,“小邏輯”的核心部分仍然是存在論(第84-111節(jié))、本質論(第112-159節(jié))、概念論(第160-244節(jié))這三篇,但它并非僅僅是“大邏輯”的凝縮版,而是另外增加了《哲學科學百科全書》的三版序
《道德經》又稱《老子》,共五千余言,分上下兩篇,通行本中,前三十七章為上篇,以道開頭,稱《道經》,后四十四章為下篇,以德開頭,稱《德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道家哲學的經典。它與《論語》一起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影響了中國人兩千五百多年的哲學觀。本書原典以通行本為底本,并進行注釋和譯文,同時收錄道教代表黃元吉
現代西方尤其是英語國家的文明社會秩序,源于18世紀蘇格蘭啟蒙之廣義道德哲學。全書分為十講。第一講、第二講屬于導論性質,論述現代西方文明興起的脈絡和蘇格蘭啟蒙的總體特征;第三講至第八講是主體部分,分別論述哈奇森的道德哲學、休謨的道德哲學與文明社會論、斯密的道德情感論與國民財富論、弗格森的文明演進論;第九講、第十講是全書結
這本書沿襲了法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JacquesLacan)對結構概念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從像語言一樣結構化的可解析的無意識開始,延續(xù)到無意識啦啦語、實在的無意識、不可解析的無意識。作者重點探討了拉康思想中經常被誤解的不重視情感這一問題,肯定了拉康認為經驗中確實存在著無法進入語言的東西等觀點。書中還
在中華文明賡續(xù)傳承中,儒學思想深深地滲透在中國幾千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中,在塑造中國人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過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本書從梳理儒學學派發(fā)展脈絡切入,縱觀解讀了近3000年中國儒學發(fā)展流變。以時代為經,以儒家各學派重要人物為緯,從儒學的開創(chuàng)為始,簡述儒家的核心概念,繼而講述其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嬗變的各
本書把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演變史上的一種特殊哲學形態(tài)來看待。本書先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界定、西方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主要脈絡來說明它的形態(tài)性質和主要特點;接著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特點進行了比較細致的刻畫,從而加強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與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比較,并在這種比較中說明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形態(tài)特征;之后對西方馬克
什么是環(huán)境?它如何在人類生活中反映倫理問題?本書就是對環(huán)境的哲學問題進行探討和介紹,關注點不但涉及倫理學,還涉及美學和政治哲學。討論的主題包括作為倫理問題的環(huán)境、人性道德、人類和其他動物、自然的價值以及自然的未來等。本書不但對學習環(huán)境哲學的學生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對其他領域如倫理學、環(huán)境學的學生和研究者的研究和思考也有積
實學思想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實學思想家顏元的學術著作,書中對顏元的成長經歷、學術淵源、核心觀念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涉及顏元實學思想的多個方面,包括實性論、為學論、實事經世論、教育論,揭示了顏元實學思想的獨特價值和重要意義。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了解顏元實學思想的視角,同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