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時代》是郭沫若先生關于秦前社會和學術思想的一部重要論文集,向來與《十批判書》并稱為姊妹篇。兩書合觀即為郭沫若先生對先秦思想演進的梳理,特別是對戰(zhàn)國諸子材料的整頓。相對于偏于批評的《十批判書》而言,在《青銅時代》這部文集里,更側重于考證。集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相當?shù)膶W術價值,歷來為相關研究者所不可忽略的資料。而在文集
本書深度厘析啟示宗教對哲學的挑戰(zhàn)。全書由相對獨立又彼此相屬的三章構成。章從四個角度闡述什么是政治哲學,以及何以政治哲學對哲學的自我理解不可或缺。第二、第三兩章圍繞政治哲人盧梭與施特勞斯的重要著作,為章的理論奠基作出實例解析。第二章細致考察了施特勞斯在其復雜的作品《思索馬基雅維利》中的寫作藝術,并指出,此書意在揭示哲人馬
本書收錄了從1946年以后到1960年梅蘭妮·克萊因過世之前的著作,其中,還包括了在1963年她辭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這些幾乎囊括了克萊因畢生最重要的文獻,也成為其著述的高峰。在本書中,克萊因引入了新的觀念:嫉妒在兒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現(xiàn)出來,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現(xiàn);嫉羨與感恩是相沖突的,在偏執(zhí)一類分裂心理位置運作的
本書分《八佾》和《里仁》兩個篇章!栋速分饕獌热萆婕岸Y的問題?鬃又鲝埦S護禮的種種規(guī)定,倡導人們在生活中守禮。若是人們不守禮,秩序會亂,社會風氣會變壞,天下就會大亂!独锶省饭26章,主要講仁的思想。仁的意義包含著向善的人性,擇善固執(zhí)的人生正道,以及止于至善的人生理想。仁是孔子心中最高、最完美的道德追求,孔子思想的諸
《至圣孔子》一書為曲阜文化建設示范區(qū)推進辦公室組編的“儒家五圣”叢書之一。該書稿包括非凡身世與早年磨礪、由“好學”而“博學”、適周“問禮”于老聃、禮樂浸潤與“述而不作”、“從政”的失敗與成功、“喪家狗”與“擇木鳥”、“知天命”與“畏天命”、“御車馬”與“御天下”、孔子設教及其重大成就、孔子的學說及內在結構、六經(jīng)之教與孔
本書從韋伯的命題以及與之相關的科學史論述出發(fā),圍繞文藝復興哲學代表人物皮科米蘭多拉展開研究,檢討“世界的除魔"這一現(xiàn)代性特征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發(fā)端。皮科通過揭穿占星術的魔法性,破除預定的宇宙等級論,第一次賦予人自我塑造的自由。與此同時,皮科又極力主張魔法,將人理解為自然的沉思者和操作者,一個具有神奇魔力并不斷魔化的魔法師
該書從倫理的視角切入,以《論語》這一原典文本為研究對象,以系統(tǒng)詮釋其文字、名物、制度和深度闡釋其篇章結構及蘊含的歷史內容、核心概念、觀念內涵、思想。是形而上與形而下之融匯貫通研究,主要指向哲學視野的社會思想史的關注和關懷,是現(xiàn)時代學者對《論語》的比較新穎且系統(tǒng)的全方位和多層次的學術探究和撰述實踐。全書的論述中心是孔子的
本書為“神話歷史叢書”之一。本書主要內容是從圖像敘事的新視角來切入南詔大理國的神話歷史,南詔大理國神話是一個具備豐富內涵和多元形態(tài)的地方敘事系統(tǒng)。本書采用跨學科研究的視野與方法,綜合運用傳世古籍文獻、環(huán)洱海地區(qū)碑銘墓志、圖像史料與民間活態(tài)傳承文本的四重證據(jù),系統(tǒng)探討由圖像所表述的南詔大理國神話,以及它與地方禮俗信仰、族
陽明后學文獻數(shù)量大、學術價值高,是一片有待開拓的前沿領域。王陽明良知學思想在其眾多弟子中得以傳承與發(fā)展,除著名弟子錢德洪、王畿、羅念庵、王艮等之外,還有不少當時知名、后世令名不彰的重要弟子。本書稿在搜集文獻、點校整理的基礎上,以孫應奎為中心,論及浙江王門、湖北王門、江西王門、粵閩王門等地域中值得關注的王陽明弟子、后學,
本書從道家視閾對愛默生作品加以剖析,指出愛默生對傳統(tǒng)文化闡釋與修正基于道家生生不息的自然觀對于真理認識的影響,揭示道家整體意識幫助美國文化建設卸下歷史包袱,成為新時代文化創(chuàng)造源泉和方法路徑,進而說明道家本體論方法與生命意識構成愛默生思想資源的一部分。盡管美國超驗主義哲學與中國道家哲學存在根本性差異,但也不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