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考察了馬基雅維里的三部代表作——《君主論》、《論李維羅馬史前十卷》和《佛羅倫薩史》,并將馬基雅維里的要旨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全書分為四部分,內容包括:外交使者、君主智囊、自由論者、佛羅倫薩史家。
本書作者羅賓·阿特菲爾德追溯了環(huán)境倫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起源,考察了如何捍衛(wèi)生物的獨立價值,以及根據后代的需求和利益做出決策的必要性。在探索倫理決策和判斷的不同方法時,他強調了使生產和消費過程可持續(xù)、控制人口規(guī)模,以及保護物種、亞種及其棲息地政策的重要性。通過對當前氣候變化的威脅以及氣候工程建議的分析,他強調指出環(huán)境的最
本書作者總結了此前陳來、魏啟鵬、龐樸、池田知久等學者的《五行》研究成果,特別注重《五行》文本的內在嚴格系統(tǒng)性,同時在細節(jié)層面又能依據嚴謹、詳細的考證得出新見,可以說對《五行》研究作了實質性的推進,有助于當前儒學出土文獻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本書從教育目標、教育認知和教育能力三大體系(涵蓋六項能力:自信心、立性、情緒管理、同理心、人際交往和抗挫折)全面講解,設計了一套家庭情商培養(yǎng)模型,父母在家庭生活中通過生動有趣的“兒童情商故事”和“親子情商游戲”就可以塑造孩子的情商認知,建立情商行為模式,同時通過“親子情商家庭教育策略”和“情商工具技巧”解決育兒問題。
童年早期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本書將每個發(fā)展階段作為一個單獨的部分,每部分先用一兩章介紹孩子的人格發(fā)展狀況,接著再探討?zhàn)B育孩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嬰幼兒出現(xiàn)的大量問題都發(fā)生在向新發(fā)展階段過渡的關鍵期,并沒有哪種育兒方法適用于所有的孩子,只有針對某個孩子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某個階段的育兒方法。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在管教孩子時簡
本書借鑒了古代和現(xiàn)代思想家,以及他自己在追求哲學和健身這兩項看似截然不同的事業(yè)時的感悟,為這個古老而又永恒的人類問題提供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答案。桑德爾認為,上述這種狹隘的、被扭曲的目標導向是人們缺乏幸福感的主要原因。與之相對,他提出,自身導向型活動才是獲得持久幸福的關鍵,它們本身就具有意義,不需要未來的成就或收獲來證明其
本書以動機式訪談的最新研究與實踐成果為基礎,闡述了如何識別自己的動機,從而能夠通過調動該動機,發(fā)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讓目標更好地達成。無論是減肥、戒癮,還是結束一段不健康的關系,本書的16項實用并富有支持性的練習都能幫助你清晰界定目標,將事情考慮清楚,制訂一個詳細且周全的計劃,并堅定地將計劃付諸實踐。本書會幫你逐步發(fā)現(xiàn)
本書通過書信、日記的形式描寫了愛默生的一生,詳盡敘述了愛默生的生活背景,大學生涯,怎樣成為作家、哲學家和牧師,婚姻狀況,他在歐洲旅行的見聞以及晚年光景等,書寫了個不為人知的愛默生。科伯特是愛默生的報道記者,也是愛默生的學生和朋友,而且他在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跟老師同住一處,他在整理愛默生晚年及去世后的信件和作品全集中做出了
本書從南懷瑾先生的四十余本著述中,精心摘錄南先生講述的中國人所耳熟能詳的老話、格言、諺語等共近200條。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內養(yǎng)篇,包括安心之道、德行之本、學習之竅、躬行之要四個主題,下冊為外用篇,包括齊家之寶、明辨之法、處世之方、經綸之道四個主題,涉及修身養(yǎng)性、家庭教育、為人處世等各個方面。每篇字數不多,閱讀輕
本書是斷舍離創(chuàng)始人山下英子所著的通俗哲學讀物。如果說“斷舍離”是教我們運用“減法”哲學來處理自己與物品的關系,“俯瞰力”則教我們進一步透過“加法”哲學認知更深層的自我。俯瞰力是一種被行動哲學斷舍離喚醒的我們原本就擁有的深刻關照能力,可以全面應用于各種人、事、物上。從“斷舍離”開始,建立更深刻的洞察、更高遠的視角、更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