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nèi)容包括:論卡爾·巴特《〈羅馬書〉釋義(第二版)》的“神學百科全書性”、卡爾·巴特與漢娜·阿倫特論惡與約、博士論文簡介:《面向終末的生命——卡爾·巴特與愛德華·圖愛森早期著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915年至1923年)》、莫爾特曼與北森嘉藏論“上帝之痛”、《盼望倫理》中譯本導言、與莫爾特曼一起研究巴特。
本書寫作上以傳統(tǒng)的文本注釋為經(jīng),以現(xiàn)代論述為緯,對《周易》《中庸》《大學》三部經(jīng)典文本進行全面注釋解讀,并對重要的概念、命題等進行深入討論。總篇幅約25萬字。人們常用四書五經(jīng)概括儒家思想,但從學術(shù)角度看它們乃是兩個不同的思想體系:一個相信天生萬物,一個認為理在氣先;一個主張成己成物參贊化育,一個執(zhí)著于道心人心成圣成賢。
本書通過梳理考證,記下黃檗山的人文故事和黃檗文化的歷史根脈,使黃檗文化展現(xiàn)出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福清黃檗山,是黃檗文化的發(fā)源地,有般若臺始建于唐,也是宋代以來的祈雨之地。唐時黃檗禪師留下“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江淹、辛棄疾、趙抃、蔡襄、丁謂、王居卿、朱熹、劉克莊、真德秀、翁卷、林希逸、葉
本書作者肯·林納德總結(jié)了一套幫助我們與情緒和諧共處的方法。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和實用的建議,他向我們展示了如何正確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利用情緒的能量為自己的人生做出積極而有意義的選擇。情緒的每一次流過,都是我們變得更好的機會!
本書系統(tǒng)闡述了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涵蓋了心理學的各個主要分支領域,包括生物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障礙與治療等,同時還展現(xiàn)了心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心理學與文學、哲學、歷史、體育、宗教、政治和通俗文化等領域的聯(lián)系。
本書從文化傳播和普及角度關(guān)注福州寺廟文化,介紹佛寺名勝古跡。具體包括:福州佛教小史、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禪寺、雪峰崇圣寺、瑞峰林陽寺、黃檗山萬福寺、芝山開元寺、旗山萬佛寺等。
本書作者在個人的職業(yè)生涯中積累了大量治療拖延癥的經(jīng)驗,深度剖析形成重復性問題行為模式的心理因素,提出8個有效控制拖延的落地策略,幫助“拖延癥患者”打破拖延循環(huán),走出束縛行動力迷宮,高效地處理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該書是作者60年心理學研究成果的總匯,也是他堅持心理學科學信念對心理學爭取生存空間的奮斗歷程,用心理學貢獻于社會的展示。該書是作者60年來在心理學與健康學、幸福學、管理學、老年學、婦女學、中醫(yī)學、醫(yī)學、生理學、教育學、人才學、科學學研究等交叉領域,進行積極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碩果累累、功效卓著、有口皆碑。該書共6篇11章。
本書分為16章,內(nèi)容包括: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行為的生物學和進化基礎、感覺與知覺、心理、意識和其他狀態(tài)、學習與行為分析、記憶、認知過程、智力與智力測量、人的畢生發(fā)展、動機、情緒、壓力與健康、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等。
本書選取大量貼近生活的案例,從心理學的視角解讀現(xiàn)代人痛苦與焦慮的源頭,并總結(jié)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情緒疏導法,幫助人們從執(zhí)念的泥沼中解脫出來,從而獲得幸福一生的好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