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方現代性精神本質的虛無主義,不是一種僅僅強調否定性的虛無主義,而是一種既強調否定性又強調肯定性的審美虛無主義。審美虛無主義者的原型是中世紀末唯名論哲學中的全能意志上帝。在克服唯名論上帝所導致的危機體驗時,大多數現代思想家恰恰都主張西方個體應該像唯名論上帝那樣做一個審美虛無主義者。在從彼特拉克、笛卡爾到康德的思想中
肇始于印度的佛教東傳至中國,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進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華文明演進史的關鍵一環(huán),“慈悲”即兩漢之際隨佛經漢譯進入中國文化的新知識、新觀念、新思想。佛教在中國化的進程中,與儒、道等中國本土思想文化不斷對話、調適和會通,最終成為中國文化有機組成部分。“慈悲”則融入中國人的精神底色,外化為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和藝術
本書主要包括交易倫理的概念界定、思想淵源、道德困境、基本原則,以及如何構建交易倫理的制度保障體系。交易倫理秩序是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前提,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關鍵領域。針對學界對交易倫理概念的單純規(guī)范倫理學的理解,本書從規(guī)范倫理學與美德倫理學相結合的視域,對交易倫
本書深入洞察了關于人類經驗領域復雜性的核心話題“偏見與歧視”,作者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當代社會心理學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學之父戈登·奧爾波特,本書是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奧爾波特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見”這一由來已久的問題的方方面面:它在個人身上的根源是什么,社會心理學層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它的表現形式都有哪些;它對個
本書是一本對《道德經》內容的正向解讀圖書。特點之一是,嘗試了結合現實案例對老子思想進行白話文解讀;特點之二是,放棄了之前眾多學者譯注《道德經》那種繁冗復雜但對于讀者并無實際意義的條文引注,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道德經》的精髓,使之成為一部具有廣泛吸引力和實用性的大眾普及性讀物,爭取讓每一個人都能讀懂《道德經》。
本書是一本心靈勵志讀物,也是作者的代表作。本書旨在引導讀者利用心理暗示的力量,構筑有關生活的夢想,并且讓愿望成真。本書的核心源自“吸引力法則”,書中闡述了讓愿望成真的22條心靈法則、22個方法,激勵讀者啟動心靈層面的力量,讓讀者消極的思想信念和不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得以發(fā)生巨大轉變,最終深層次地改變自我、改變人生。通過閱讀本
本書是華東政法大學人文素養(yǎng)公共課“《韓非子》導讀”的講稿結集并進行相應的整理而成,是對法家經典作品《韓非子》的全面解讀之作。全書從韓非子的人生經歷開始講起,論述了他的學術淵源、與儒家的“恩怨”,再由其人性惡的理論基礎而及于法、術、勢的法家思想精要,對其用人與變法思想也作了專題闡述,并就其文學魅力進行了剖析。全書共分十一
本書共分5個篇章,初步介紹了邏輯學的基礎知識。第1章是介紹概念,第2、第3章是介紹命題(包括命題的聯結和命題的結構),第4章是介紹了推理論證的過程,最后1章則綜合討論生活中常見的邏輯推理。具體內容包括:偷換概念、混淆概念;概念的存在性;邏輯學里的定義等。
生活中有一些人,他們看起來總是在為別人付出,可是人際關系卻并不好,而且他們自己也會感到很焦慮很疲憊。他們無法拒絕別人,只要別人開口要求就會馬上去做,哪所被逼著做討厭的事也會盡量擺出一副好臉色。他們經常為了身邊人好,為別人做自己覺得好的事,可是對方卻并不領情。本書通過分析討好型人格和神經癥人格的社交心理動機,提出如何進行
在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人格魅力成為決定一個人最終成敗的關鍵要素。然而,人格魅力卻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我們從不斷修煉中得來。本書通過深度研究多位縱橫商海的優(yōu)秀企業(yè)家和高管的人格魅力,最終提煉出他們共同具有的9項特質有能、有信、有品、有責、有恒、有愛、有度、有趣、有心,并結合作者自身的人生歷練、感悟以及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