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中國哲學經典閱讀課程的教材《論語廣義》以《論語》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探討《論語》一書所蘊含的儒家義理。本書稿從古漢語的字義、使用習慣與現代漢語的微妙差異、歷史背景及其相關的禮儀制度以及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視角對《論語》進行了解讀,展示了《論語》中所體現的古代世界中的社會與思想,以及其提出的修德的境界
《清華西方哲學研究》(TsinghuaStudiesinWesternPhilosophy)以輯刊的形式每年出版兩輯(每年6月底出版夏季號、12月底出版冬季號),每輯30-40萬字,接受海內外學者在西方哲學各個學科領域內的歷史性或系統(tǒng)性研究的或以中西哲學會通為主題的高質量專題學術論文(10000-15000字,編輯許可
本書是法國著名哲學家雅克·德里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探討藝術、哲學和真理之間關系的著作。作者運用后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的理論,對藝術作品的固定意義進行質疑,強調了作品的多義性和開放性,分析了語言和圖像在藝術表達中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德里達還與其他哲學家,如馬丁·海德格爾的對話,探討了他們對藝術和真理的不同理
本書詳細闡述了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模型”,深入地探討了“空間”當中的“權力”關系和“權利/反抗”模式,對“空間關系”這一晚近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作了全面考察。列斐伏爾強調空間是政治的,空間本身是根據“生產者”的意見和利益而被生產出來的,因此要注意在空間的戰(zhàn)略中權力關系的重要性。社會空間是社會的產品,空
本書為著名解構主義文學批評流派“耶魯學派”旗手保羅·德曼的最后一本著作,于1996年由其學生安杰伊·沃明斯基整理出版,后產生廣泛影響,是該流派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收錄了《隱喻認識論》、《康德的唯物論》、《康德的現象性與物質性》等德曼后期重要文本,涉及德曼對西方哲學、美學、修辭學、語言學、文學批評等的思考。主要分為兩部分
本書是一部關于中西哲學、美學、文學融合研究的論文集。作者以其多年探索的“異在論哲學”為基本理念,進行中西哲學、美學、文學等領域的比較,突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性。其中包括,對老子與黑格爾哲學進行比較論述,呈現兩位思想家各自的優(yōu)點與不足;對海德格爾的藝術觀進行剖析,進而指出其與中國道家的差異性;對中國古代、近代的哲學、文學
世界是有聲與有色的,聲音與顏色是這個世界的基本要素。古典時期的自然人類首先對聲色做了形而上學的沉思,進而在近代歐洲,牛頓等物理學家發(fā)展了聲色科學,對顏色與聲音做了科學的-物理的還原主義或簡化主義的處理。雖然也有歌德等文藝人物的不同聲音,但聲色問題依然成謎,在今天的數字技術時代里更成急難之事。有鑒于此,本書前兩章分別討論
本書系孫周興“未來哲學系列”之一。本書嘗試在“技術統(tǒng)治”主題下探討現代技術之本質及其效應,區(qū)分“自然人類文明”與“技術人類文明”,“自然人類生活世界”與“技術人類生活世界”,以及相應的兩種統(tǒng)治方式,即“政治統(tǒng)治”與“技術統(tǒng)治”,并且借助海德格爾的技術之思,提出“技術命運論”,以之作為技術統(tǒng)治時代的思想策略和生存策略。作
本書專題討論馬克思、尼采、海德格爾三位德國大哲指向未來的哲思,故立名為《未來的啟思》。作者認為,在技術工業(yè)啟動不久的19世紀中期,馬克思就已經敏銳地洞察到了一個文明大變局,即自然人類文明及其精神表達系統(tǒng)的頹敗以及技術統(tǒng)治時代新文明的形成。稍后尼采提出虛無主義斷言,并且以“權力意志”和“永恒輪回”之說重建形而上學,即他所
《國學經典超有趣:周易》:是一本給7—15歲少年編寫的漫畫版《周易》。鑒于《周易》是由復雜的符號體系構成的古代哲學著作,不僅是一部占卜書,更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還采用了高度抽象的文言形式,雖寥寥數語卻蘊含深刻道理,但因晦澀難懂的文言形式、高深的哲學思想、復雜的符號體系,少年兒童讀者閱讀起來會非常難理解。因此,本書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