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研究依托于江蘇省文化和旅游科研課題,通過南京、揚州、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徐州、淮安等多個城市的數十個江蘇省遺址公園的實地調研,以及遺址公園官方立項文件或媒體報導、相關文物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等文獻資料的收集與梳理,總結了宏觀、中觀與微觀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通過上、中、下三篇進行分別闡述。 上篇為第2-5章,從宏觀層面
《考古贛榆》一書是作者從事基層文博工作10余年的心血總結,也是對贛榆近20年文物工作的梳理,內容涉及贛榆地方考古勘探、考古發(fā)掘、文物保護以及作者對文物保護利用方面的思考和建議。全書8萬余字,300余副圖片,圖文并茂的反映了贛榆文物研究取得的成果。贛榆地處江蘇最北部,與山東接壤,歷史上受齊魯文化影響較大,贛榆漢墓中出土的
沈仲章(1905—1987)浙江吳興人,生于蘇州。1923年入唐山大學,1926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yè)于哲學系,后又考回經濟系。師從中國現代民族音樂宗師劉天華學習音樂,又協(xié)助劉半農、羅常培等研究語言及民俗。北平淪陷期間,沈仲章冒著巨大的風險將居延漢簡運出北京大學,一路護送至港,其間為保護文物而犧牲個人利益、感冒生命
本書內容包括:尋常之地的田野工作;赫耳墨斯的困境:民族志描述中對顛覆因素的掩飾;從他的帳篷的門口:田野工作者與審訊者;論民族志寓言;后現代民族志:從關于神秘事物的記錄到神秘的記錄;英國社會人類學中的文化翻譯概念等。
本書講解了與運河息息相關的北京、天津、河北地界的運河故事。關于城市的興起與運河的歷史、城市文化與運河的淵源、勞動人民與運河的密切聯(lián)系都在書中做了詳盡的闡述與挖掘。全書共分三篇:運河上的北京;運河上的天津;運河上的河北。
本書以考證崇寧通寶當十銅錢鑄期和錢監(jiān)為手段,系統(tǒng)介紹了崇寧通寶當十銅錢各類版式的命名,收錄了迄今所知的約280枚不同品種和版式的崇寧通寶當十銅錢,制為原大拓片,按年代與錢監(jiān)陳列,并揭示了宋徽宗時期當十銅錢出現的歷史背景及始末,探索了“活字鑄錢法”,是研究和收藏北宋銅錢的常備工具書。
本書分為十章,內容包括“漢代絲綢之路開通”“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漢與西域諸國關系”“魏晉河西儒學文化”“河西佛教的發(fā)展和石窟的開鑿”“隋代絲路的發(fā)展”“敦煌洞窟的開鑿與壁畫”“涼州會盟”“明代嘉峪關地區(qū)發(fā)展和絲路狀況”等,全方位展現了河西走廊的人文歷史和獨特魅力。全書除原有的紀錄片素材外,新增了80幅高清風景圖,增強
本書分為五章,內容包括:江北江南無限情:背景意義;勝游過眼俱陳跡:考古發(fā)掘;肯信良知原不昧:設計研究;異景相新得未聞:承古創(chuàng)新;況復斯文約舊深:文化賦能。
本書講述了成為皇后的楊桂枝的宮廷生活,以及如何排除困難,幫助趙擴鞏固南宋的經過。書中還展現了當時南宋在舞、樂、畫、詩、酒、茶文化等方面的盛景,讓我們重新認識南宋那個風雅的盛世。
本書以全面完整的已出版的秦漢簡帛資料為研究材料,以秦漢簡帛文獻數據庫為基礎,采用窮盡定量統(tǒng)計的方法,對各種用字形式進行多角度的深入細致的比較分析,以發(fā)現秦漢簡帛用字形式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秦漢簡帛實際用字情況的考察可以對傳世典籍中一些比較混亂的用字情況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進行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