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強調宗族的基本組織結構,包括家廟、譜牒、祖塋、族產及其來源與管理,宗族類型可分為皇族、山東士族宗族、關中宗族、鮮卑族宗族、嶺南與蜀中地域特征突出的宗族以及安史之亂后的勛族等,宗族與國家政權的互動與博弈,影響著國家治理,士族宗族的家禮、家法和家學等文化傳統(tǒng)影響著社會歷史發(fā)展,宗族發(fā)展呈現(xiàn)出承緒、振興、重建、大流動與大
本書既充分兼顧魏晉南北朝時期各類型宗族的諸面向,同時通過社會史研究理路,以“人”的生存方式為核心,還原此時期宗族的社會性。還通過對不同時間、空間、生態(tài)背景下的魏晉南北朝宗族問題的解讀,建構全新的宗族史學術詮釋體系。認為這時的宗族是由若干宗族單元組成的親族關系網(wǎng)絡。宗族作為一種“關系”而存在,并非實體。
本書認為秦漢時代的宗族帶有以父系為主、兼顧母系二元性的“后氏族時代”家族的特征;同時社會又出現(xiàn)許多新的父權制家長因素,克服母系遺風的新型父系宗族開始成長。從“整體史”多視野的思維設計專題論述,還從宗族的視角,去探討秦漢人物、事件中的族制因素。如從宗族的遷徙、世代職業(yè),探究漢高祖的定陶戚姬家族背景,劉邦立趙王如意背后的外
本書論述晚商、西周至春秋、春秋晚期以降至戰(zhàn)國三個時期的宗族,撰述突出爭議較大的核心問題。本卷提出,商王室并無社會史意義上的宗族組織,只是未繼位的王子王孫,可以另立門庭,立廟鑄器,祭祀所自出的祖靈,保留了“多子族”的血族團體組織。西周采取賜民、賜土與賜姓命氏的封建制度。新出現(xiàn)的“姓族”,改變了周人對血親范圍的認知,彰顯出
本書共十三章。第一章分析楚國貨幣的產生與楚國貨幣體系的形成。第二至第十章具體論述楚國貨幣體系的金、銀、銅、布各種貨幣的幣形、幣文、幣值、使用方法、性質、流通地區(qū)以及金屬貨幣的幣材、鑄造與國家對幣材、鑄幣權的控制。第十一至十三章則對楚國貨幣的文化特征、歷史作用與消亡過程作了綜合考察和理論概括。按著“整體-局部-整體”的結
本書涉及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歷史研究、文物研究、碑志研究、遼海文博等欄目,刊登以遼金史研究為主的原創(chuàng)性學術論文40篇,總字數(shù)50萬字。其中,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論文3篇,包括宋、遼、金、西夏嬪伽脊飾的考古學研究等;歷史研究15篇,多結合傳世文獻史料和考古資料對遼金史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研究探討;文物研究5篇,對近年出土的遼金文物進行
本書共10冊,分別為《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上下冊)、《隋唐五代史》(上下冊)、《宋遼金夏元史》、《明史》、《清史》和《中國近代史》!断惹厥贰贰肚貪h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此四部作品為呂思勉先生的中國斷代史系列著作中的前四史。
如果唐朝就有了朋友圈,詩人們都會發(fā)些什么?他們的朋友圈里都有誰?本書用朋友圈的形式,運用唐朝詩人的“朋友圈互動”,講述詩人們生平趣事,幫助讀者更直觀地梳理唐朝詩人們的關系脈絡,也讓嚴肅的歷史人物更立體、更鮮活,拉進詩人與詩人、詩人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是新穎又具有可讀性的歷史讀物。本書以讀者熟悉的微信朋友圈的形式,通過假想
本書展出了來自深圳博物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及南方科技大學收藏的15至19世紀來自五大洲數(shù)十國的數(shù)百件/套展品,還原了大航海時代的風貌。
本書以貴州少數(shù)民族的人口數(shù)量、分布區(qū)域、歷史文化為維度選取研究對象,聚焦苗族、布依族、侗族3個人口數(shù)量位居貴州少數(shù)民族前三的民族以及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瑤族等5個遍布貴州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世居少數(shù)民族,從文字、音樂、服飾、生產活動等方面,全面深刻地研究這8個民族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個層面中形成的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