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張正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楚學的開山之作。本書運用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對先秦時期楚國的歷史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作者從楚人的源頭寫起,展現(xiàn)了楚人歷經篳路藍縷的歲月之后,得以崛起于南方,稱霸中原再到走向衰弱的歷程,揭示了楚國興衰的原因。
《簡帛學理論與實踐》由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簡帛學理論與實踐》第二輯收入“首屆中日韓出土簡牘研究國際論壇暨第四屆簡帛學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開幕式致辭4篇,會議專題論文33篇,會議綜述1篇,共38篇,涉及“中日韓新出簡帛介紹與整理研究前沿”“簡帛整理的國際統(tǒng)一標準制定與研究”和“
本書以已公布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不可移動文物)》(2020年)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不可移動文物)》(2022年)收錄為范圍,整理匯總出全區(qū)668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全面介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的基本信息,探索發(fā)掘背后故事。以系統(tǒng)性記錄廣西文物的圖文形式展示革命文物,通過附加文物信息、闡釋
本書對柳州市柳城縣各鄉(xiāng)鎮(zhèn)豐富的歷史文化故事和紅色文化故事進行深度挖掘和整理。作者實地尋訪柳城縣東泉鎮(zhèn)、太平鎮(zhèn)、龍頭鎮(zhèn)、鳳山鎮(zhèn)、社沖鄉(xiāng)等十個鄉(xiāng)鎮(zhèn)的地方黨史研究者和歷史文化工作者,以及相關故事當事人及后代,采用宏大敘事與細致入微描寫相結合的方式,將柳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當?shù)馗锩臼康膴^斗事跡娓娓道來。該書史料翔實、文風鮮
本書為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65周年而編寫。書中詳細敘述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由來及其歷史地位、廣西民族區(qū)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完善等,并以大量翔實的檔案史料和豐富的歷史圖片,通過“討論和醞釀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籌備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宣告成立”等部分,生動呈現(xiàn)當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的歷史過程。全書圖文并茂
本書介紹劉三姐故鄉(xiāng)的風景名勝、歷史名勝及文化名勝,展現(xiàn)劉三姐文化的人文生態(tài)。此外,本項目還充分結合現(xiàn)代技術,設計成富媒體讀物,加載有豐富的音視頻文件,通過MPR識讀器或掃描二維碼可以收聽到原汁原味的山歌,觀看到獨具特色的歌圩現(xiàn)場,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超越時空的限制。
古籍善本影印。《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含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現(xiàn)代學者均認為成書并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本書共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zhàn)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
古籍善本影印。北宋建隆中,聶崇義根據世傳六種三《禮》舊圖,參互考訂,撰成《新定三禮圖》,表上之。共20卷。卷1—19依次是冕服圖、后服圖、冠冕圖、宮室圖、投壺圖、射侯圖、弓矢圖、旌旗圖、玉瑞圖、祭玉圖、匏爵圖、鼎俎圖、尊彝圖、喪服圖上、喪服圖下、襲斂圖、喪器圖上、喪器圖下,卷20是原書目錄。全書對《三禮》涉及的名物禮器
清代碑刻匯編考證。本書是阮元相關碑刻作品的整理與考證的著作,阮元是清代著名學者,宦游地域廣泛,留下的題字碑刻較多,遍布全國,這些碑刻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料。本書搜集整理阮元相關的碑刻拓片、照片等約300幅,主要包括阮元自撰并書寫的碑刻、阮元自撰由其他名人書寫的碑刻,以及部分與阮元關系密切的石刻。文字內容包括釋文整理、故實
古代方志影印匯編。本書匯編與四川省廣元市相關的地方舊志文獻,共收錄存世舊志十七種,其中,廣元縣相關舊志三種,昭化縣相關舊志三種,劍州、劍閣縣相關舊志三種,蒼溪縣相關舊志三種,青川縣相關舊志五種。所收文獻的時間范圍上自清康熙年間,下迄民國時期。此外,李祖恒《仇池國志》是研究青川地區(qū)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獻,亦附錄于書中。本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