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段勇主編。上海大學圖書館2021年推出了“心系烏蒙情牽千里——錢偉長與畢節(jié)試驗區(qū)扶貧記憶展”,2023年推出了“錢偉長與文化遺產保護——紀念錢偉長誕辰110周年專題展覽”。這兩個展覽是圖書館深耕錢偉長專題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以特色館藏為基礎,并通過征集和整理,深入挖掘錢偉長相關檔案和歷
《簡帛有聲——出土簡帛的文獻學研究》收錄作者多年從事出土簡帛研究的文章,屬于簡帛學研究領域的前沿性成果。作者對于侯馬盟書、張家山漢簡、馬王堆帛書、五一廣場東漢簡、懸泉漢簡等出土文獻都做過較為深入的研究,尤其致力于清華簡的保護、整理與研究,在這方面撰寫了數十篇的學術論文,有著較為廣泛的影響。本書從文獻學的角度,深入淺出地
本書是材料科學家柳百新的傳略。從柳氏舉家“滬漂”謀發(fā)展講起,記錄了柳百新不同尋常的求學成長經歷:清華畢業(yè)后留校進行教學科研工作,改革開放后出國做訪問學者,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與熱愛,攻克一個個科學難題,成為讓人仰慕的大學者。
"一本面向大眾讀者的歷史通識類圖書,該書內容腦洞大開,風趣幽默,以時間為主線,從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角度講述了不同朝代的風俗民情、政治經濟文化生活。 本書“嗨”在網絡熱詞嗨,加入廣為大眾熟知的網絡熱詞,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并提升參與度;“嗨”在表現(xiàn)形式“嗨”,采用宮斗劇、群聊對話、茶話會形式表現(xiàn)內容;“嗨”在選取內容“嗨”
本書描述了15世紀至17世紀奧斯曼帝國偉大時代的城市發(fā)展及其文明重構。作者依靠奧斯曼編年史家、詩人和歐洲旅行者的第一手資料,以當時的參與者和觀察者的視角,配以奧斯曼的散文和詩歌,再現(xiàn)了伊斯坦布爾及其人民的社會生活,以及蘇丹、宮廷官員、宗教學者等各大階層的面貌。
本書別開生面的、講述阿育王和孔雀王朝的歷史書。書中前兩章簡單講述了孔雀王朝之前的印度史,接著圖書主體講述了孔雀王朝的興起、阿育王的統(tǒng)治、后世經典對阿育王的神話、考古發(fā)現(xiàn)的阿育王時代真實歷史,以及孔雀王朝給予后世印度諸王朝的遺產等等。另外,本書還整理了大量延伸閱讀參考資料,可供學習研究者使用。
本書作者結合歷史資料文獻對道教宮觀遺址和古今變遷情況進行了考察和論述,還記述了歷史上的高道名士與洞天福地的歷史故事。同時,作者還結合了浙東唐詩之路、運河詩路、錢塘詩路和甌江詩路“四大詩路”,論述了在“四大詩路”文化帶上不僅有眾多古代詩詞文化,而且還有道跡洞天文化,展現(xiàn)了浙江地域的文物山川之美和深厚的傳統(tǒng)歷史文化底蘊。
本書由著名作家阿蘭·馬邦庫在法蘭西公學院的講稿整理而成,涉及非洲的文學寫作、文化甚至政治視野等多個方面。這八堂課表達了作者對非洲文化與全球文化和平相處的強烈渴望。
本書區(qū)分了真實與傳說,追溯了盎格魯-撒克遜時代這段動蕩的歷史。本書展示了這片土地上的早期統(tǒng)治者是如何為了榮耀和權力相互斗爭,又幾乎被維京人所毀滅的;描繪了城鎮(zhèn)和貿易的復興,以及影響至今的制度和習俗的起源,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新的社會、新的文化和統(tǒng)一國家的誕生歷程。
巴比倫兩千年的故事見證了它從一個城邦發(fā)展為古代世界性帝國。它是亞述、尼布甲尼撒、大流士、亞歷山大大帝、塞琉古和帕提亞等帝國的統(tǒng)治中心。它的城墻被宣布為世界奇跡,它的金字塔贏得了巴別塔的美譽。今天的游客可以欣賞被運至柏林的伊什塔爾門,學者們不斷探討難以捉摸的空中花園的假定位置。對其守護神馬爾杜克的崇拜廣泛傳播,其訓練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