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為一般讀者讀懂《公羊傳》服務的,一條《春秋》經(jīng)文,《公羊傳》傳文下,分別作出“譯”“注”(少數(shù)有“評析”)。本書譯、注《公羊傳》,力求客觀、簡明。譯文以“注”為據(jù),努力做到準確、可靠。考慮到原文簡潔,跳躍,為了確保譯文的連貫、通暢,有時需要補充一些詞句,具體參照楊伯峻《論語譯注》《孟子譯注》的辦法!白ⅰ钡膬(nèi)容大
以漢畫像石為主要載體的漢畫既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又是研究漢代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由于具有實物描繪的特點,漢畫作為史料更為真實形象。漢代倡導以禮治國,但關于禮器名物和禮儀實施的具體情況單靠文字資料難以真實再現(xiàn),而當前關于漢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圖像分析、思想與觀念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把漢畫作為史料專門對漢代禮文化
本書主要運用日本的外交檔案、國會議事錄與新聞報道,輔以美英緬等國檔案和訪談資料,綜合考察二戰(zhàn)后日本援助緬甸的原因,揭示“二戰(zhàn)”的歷史影響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厘清歷史影響之有無與生成機制,進而探析戰(zhàn)后日本的歷史觀與亞洲外交,并在此基礎上思考歷史和人、國家間的關系。本書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二戰(zhàn)”通過歷史遺留問題、人際關系與歷
本書由國家重點學科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辦,反映中國思想史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tài)。本書內(nèi)容涵蓋先秦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學、明清思想史、中國宗教思想史,兼及中國思想史研究動態(tài)與書評,比較全面地涉及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各個方面,反映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書分侯外廬研究、先秦思想史研究專題、隋唐思想史專欄、宋明
該書是每年一輯有關北京學研究的研究合輯,為該年有關北京文化、北京歷史地理、北京史的最新研究成果。該輯由四個專題組成。第一個專題為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圍繞中軸線、三山五園等內(nèi)容展開。第二個專題為北京歷史與文化研究,根據(jù)歷史文獻史籍對北京地名變化、北京指南等內(nèi)容加以討論。第三個專題為北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利用研究,通過實地考
當前學界對古代漢語副詞研究相對薄弱,運用的理論、方法較為陳舊。戰(zhàn)國時代是漢語詞匯、語法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也是絕大多數(shù)漢語副詞形成的關鍵時期。本書以傳世戰(zhàn)國文獻和出土戰(zhàn)國文獻為語料,運用功能主義和認知主義語言學相關理論、方法,借鑒現(xiàn)代漢語副詞研究相關成果,對戰(zhàn)國時代副詞進行分類,厘清各個小類之間的界限劃分等問題,為戰(zhàn)國副詞
16世紀上半葉的德意志歷史通過兩場運動賦予以特殊形態(tài),第一場是宗教改革運動,第二場是查理五世意圖在中歐建立統(tǒng)一大帝國的嘗試。這兩大事件持續(xù)不斷地互擾牽涉,形塑了德意志跌宕起伏的宗教改革史。有趣的是,奧格斯堡作為帝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中心,微觀地折射了這一復雜而又宏大的歷史進程。它在享受諸方榮耀的同時,深陷于地緣與帝
女性史的研究,實為一個觀察近代中國政治、社會與文化變革的重要窗口。透過知識女性的生命歷程,管窺近代中國社會的一個個側面,一層層問題,可為理解和闡釋時代轉型與歷史變革,提供了多維的視角與立體的空間,將有助于我們撥開歷史風云的重重迷霧,還原男性世界以外更為細膩立體的生活形態(tài)。在“眾聲喧嘩”的時代里,書稿擇選了八位跨越晚清民
書稿為社交辦項目。是中國政治思想史叢書中的先秦卷。書稿按時間順序介紹了五帝時期、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思想,總結出了每一時段的特點。作者認為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經(jīng)歷了軸心時代思想文化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輝煌歲月。這一時期,產(chǎn)生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最重要的元典;誕生了老子、管子、孔子等思想文化巨人以及
山東省聊城市是運河文獻的富集區(qū),運河文獻存世數(shù)量較大,類型多樣,內(nèi)容豐富,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涵蓋正史、運河專書、方志、別集、筆記等多種文獻類型。作者通過對散見于各處的聊城運河文獻進行系統(tǒng)的搜集、匯集與整理,分為正史運河文獻、專書運河文獻、方志運河文獻及與聊城運河有關的詩文及域外聊城運河文獻,全面深入地展現(xiàn)聊城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