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1995~2019年田野考古工作報告。在上述年度范圍內,盤龍城遺址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楊家灣、小嘴和小王家嘴三處地點:楊家灣地點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有大型建筑基址、灰坑、灰溝、墓葬等遺跡,揭示出盤龍城城市聚落晚期的中心;小嘴地點的考古發(fā)掘主要見有灰坑、灰溝和房址,發(fā)現(xiàn)有鑄銅手工業(yè)遺存;小王家嘴地點則以灰
盤龍城青銅器的類別和數(shù)量、品質和等級在早商時期都具有代表性。本書梳理了盤龍城遺址歷年出土的青銅器材料,探討了盤龍城青銅器類型及其演變、分期與年代。在制作技術層面,討論了青銅器成形技術、鑄接技術、輔助技術并總結了技術特性。在裝飾藝術上,討論了紋飾的類別與布局、紋飾的制作以及裝飾的演進。在成分與結構上,討論了冶金遺存、合金
本書梳理了盤龍城遺址出土的玉器、綠松石器以及石器材料。通過對以往出版以及未披露的資料進行整合,對盤龍城遺址過往所發(fā)現(xiàn)的三類器物進行報道。此外,本書還對以往存在問題的資料進行了補正,主要包括玉器以及石器的材質方面。最后,運用光譜、元素、礦相等多種分析方式,在物料的產源方面進行探索,進而闡釋盤龍城先民在礦物資源利用中的策略
本書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介紹禮儀修養(yǎng)概述,第二章介紹個人禮儀修養(yǎng),第三~九章介紹具體的禮儀,包括交際禮儀、公共場所禮儀、拜訪與接待禮儀、餐飲禮儀與飲食文化、大學生禮儀、初涉職場的禮儀修養(yǎng)、專題活動禮儀,第十章介紹中國傳統(tǒng)禮俗。
曾國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和文學家。其去世后,當時著名學者曹耀湘主持編纂了《曾文正公家訓》,由傳忠書局刊行。此書分為上下兩卷,精選曾國藩教育子女的家書117封,上卷55封,下卷62封。除一封寫給叔父、兩封寫給夫人、一封寫給侄子之外,其余皆寫給兒子曾紀澤、曾紀鴻,內容涉及持家、治學、修身、為人、處世、養(yǎng)生等
本書為作者用10年時間打磨而成,以《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為藍本,結合近年來的最新史學研究,用通俗流暢的文字講述唐朝三百年歷史,共八卷。第三卷為《日月星辰》,講述從唐高宗李治從登基到去世、武則天攝政這一段歷史。 高宗在位達34年,為唐朝諸帝中第二長者。文治方面,他識人認人,唐朝各項事業(yè)蒸蒸日上;武功方面,擊滅
本書是馬穆魯克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文獻。通過埃及馬穆魯克的起源、伯海里系馬穆魯克王朝、布爾吉系馬穆魯克王朝三部分內容,綜合考察了1260年至1517年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興衰歷史,闡釋了歷任馬穆魯克蘇丹在位期間的歷史進程和重大事件,梳理并探析了馬穆魯克勢力崛起與十字軍戰(zhàn)爭間的歷史關聯(lián),馬穆魯克王朝在埃及地區(qū)長期占據(jù)特殊的政
本書深入探討了抗戰(zhàn)時期重慶新聞業(yè)的發(fā)展,剖析了重慶報人在競爭激烈的媒體環(huán)境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所做的努力,描述了重慶報人群體在抗戰(zhàn)時期的家境、生活狀況、輿論宣傳和社會影響,揭示了其在新聞業(yè)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力。本書通過對報人群體的生存狀況進行深入研究,為理解當時重慶新聞業(yè)的發(fā)展歷程提供了重要參考,展現(xiàn)了報人們在團結抗戰(zhàn)
本書收錄20世紀50年代至2003年底期間新發(fā)表的魏晉南北朝墓志,墓志年代起三國之始,迄楊隋之末(220-618),皆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及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兩書所未收者,共計231方。全書分為魏晉十六國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五部分,每一部分按照志主下葬日期先后為序排列。墓志先列錄文,后附疏
《孫中山研究》是孫中山基金會主持出版的不定期研究論集,是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專業(yè)學術集刊。集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貫徹“雙百”方針,提倡學術創(chuàng)新,刊發(fā)1840—1949年間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研究及其相關論題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欄目包括專題論文、史料編纂、學術綜述等。 《孫中山研究》(第八輯)已由中華書局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