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浙江現代文學名家年譜”之一種。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zhèn),出生于天津,F代主義詩人、翻譯家。穆旦于20世紀40年代出版了《探險隊》《穆旦詩集(1939-1945)》《旗》三部詩集,將西歐現代主義和中國詩歌傳統(tǒng)結合起來,詩風富于象征寓意和心靈
“南方絲綢之路”在國外學者圈里又稱為“西南絲綢之路”。與其他絲綢之路最大的不同是,“南方絲綢之路”貫穿了歷史上“四大文明古國”,溝通了以長江黃河為中心的華夏文明、以兩河流域為中心的古巴比倫文明、以印度河為中心的古印度文明和以尼羅河為中心的古埃及文明。作者通過以下四章節(jié),詳實論述了該書內容:第一章興起的文明:秦代及以前南
本書稿主要圍繞廣西公母山三個瑤族屯,運用民族學田野調查法,以2012年至今十多次的實地考察為基礎,描繪了公母山和諧的民族關系,記錄了這三個瑤族屯的節(jié)慶習俗、經濟生活、文化教育、科技衛(wèi)生等內容,展示當地瑤族的社會歷史與跨越式發(fā)展脈絡,記錄在新時代的生產生活方式,站在文化保護的立場上記錄當地的風俗習慣,展現新時代新現象,為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qū)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民族,其分布地域廣、支系繁雜。由于歷史原因及所處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形成了各地區(qū)各支系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要素。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貴州三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也有少量分布。本書運用民族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對云南、四川、貴州、廣西的彝族,從彝文古籍記述彝族古代
本書為2023年在昆明召開的云南首屆“楊慎與云南文化”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圍繞楊慎的文學、語言、詩學、書法、哲學、文獻整理等領域以及楊慎與云南文化等展開討論,顯示了對楊升庵研究的廣度、厚度和深度,得到了中新網、新華社、云南日報等媒體的高度肯定。論文共24篇,主要為學界新探、地方文
本書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歷史上生活在云中地區(qū)(托克托)或者與云中地區(qū)(托克托)有過交集的歷史人物故事。全書按照歷史朝代順序,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中華民國,將帝王將相、詩人俠客等一一講述,并將歷史人物與人文地理環(huán)境、風土人情和歷史事件巧妙地串聯起來,既有真實歷史人物故事的講述,又有傳說中經典故事的再現,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云中
本書是一部講述呼和浩特城市建設歷程的資料性圖書,內容分上、下兩篇,上篇是關于呼和浩特市的建置沿革及自然資源,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呼和浩特的建設及其地理環(huán)境、土地資源、礦產能源、動植物資源等;下篇是關于呼和浩特的文化遺產與特色,向讀者展示了呼和浩特從原始社會至民國時期的文化遺產及其特點。
本書是一部內容涉及國內外漢學研究、海外漢學家等方面的學術論文集,是國內外漢學學者學術交流的平臺。由北京語言大學從事多年漢學書系主編工作的閻純德教授主編,綜合國內外著名學者以及領域內的新秀們的文章,這些文章大多關于不同國別的漢學研究歷史述略、海外漢學家生平及研究成果、海外圖書館藏圖藏書等方面。全書分有不同版塊,本書分法國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民眾日常生活發(fā)生了結構性和全方位的深刻變革。中國民俗學也必然面臨巨大挑戰(zhàn)與機遇,而且必然要選擇“面向當下”的研究方向,從而促成自身學術理論體系、話語體系和研究實踐方式的轉型發(fā)展,踏上新的驛程。一些民俗學者逐步在“朝向當下”的學術轉型中有所突破,特別是在“生活變革”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在此過
廣州從漢代開始就是中外交往的海上孔道,唐宋時期是重要的海貿港口和物流中心,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廣中事例”之后和清代“一口通商”期間,廣州口岸下的黃埔港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和商品集散地,無數貨物由此輸入國內或走向世界,黃埔也因此成為蜚聲中外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心港。本書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對黃埔港進行研究,除從大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