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為中國電影大典系列叢書之一種,所收錄期刊的時間跨度自1921年4月1日至1940年11月,所收錄的期刊達104種,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全面展示了這一時期我國電影業(yè)的發(fā)展狀況。 《中國電影大典》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社丁亞平研究員主編,匯集國內一批電影學者編纂的大型電影類大型文獻類圖書。圖書收錄自中國電影產
《2023中國傳統(tǒng)色彩學術年會論文集》共收錄25篇文章,包括《五色與婚姻》《五色辯時考》《品與色:中國色彩的符號美學》《觀念折疊:中國色彩的時空結構與生命意識》《李斛人物畫色彩解讀》《葷素相間,逐花各異:云錦匠人配色口訣與云錦紋樣色彩審美探究》《唐代女性服飾中的“紅綠”配色及其成因》《錦色的雅歌——清宮錦織物配色探討》
本書是上海音樂學院系列圖書《大音》的第十六卷。本書是關于中國傳統(tǒng)儀式音樂的研究論叢,全書分為學術文萃、田野檔案、大音講堂、會議綜述、書評幾個部分,共包含中外著名專家學者的文章多篇。該書的出版旨在推動中國傳統(tǒng)儀式音樂在學術研究、社會實踐及傳播上的發(fā)展,也是為在讀博士生、碩士生、研究傳統(tǒng)儀式音樂的學者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
本書主要記錄了中國藝術研究院2020年發(fā)生的重要事件,主要分為“總述”“特輯”“藝術科研”“藝術教育”“藝術創(chuàng)作”“文化交流”“期刊·出版”“紀事”幾大部分,其中囊括了2019年的科研項目、出版期刊、師資力量、學生的學習成果等,是對中國藝術研究院2020年度學術科研成果的良好展現。
本書將中國電影置于社會歷史發(fā)展與電影高質量發(fā)展視閾之中,爬梳整理中國電影的發(fā)展脈絡,對中國電影進行價值呈現、視點聚焦、經典演繹、大眾傳播、另類圖景等多角度、全景式的研究,努力挖掘出中國電影敘事在人民美學呈現與人民觀點表達的獨特性、創(chuàng)新性和文化意義,切實強化電影史研究的話語表達與電影批評的現實力量,進而為中國電影研究和發(fā)
本書回顧和分析了2022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10部電影,并以這10部作品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年度中國電影業(yè)的重要現象。秉持多元的評價標準,本書入選的作品經過了網絡影迷、大學生代表與專家代表的三輪票選,以影響力、創(chuàng)意力、運營力、工業(yè)美學、媒介融合等為調研分析的關鍵詞,充分考慮“后疫情時代”影視行業(yè)的變化與新現象,
手藝,來自民間。我們選擇使用的手工藝品,塑造了我們的生活。這本書里介紹了來自日本鄉(xiāng)野民間的各種鄉(xiāng)土玩具和手工藝品,并書寫了這些美物背后的民間藝術知識。本書主要分為三部分,首先介紹了日本民間常見的生活用具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風物玩具,介紹了有關民間手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材質信息,其次介紹了日本國內最有特色的那些民間手藝生產地,最
本書力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挖掘歷史資料,盡可能全面地審視德國表現主義繪畫的源與流,同時在民族心理和文化接受心態(tài)的層面考察表現主義及新表現主義繪畫在中國的傳播影響與轉化流變,從而為中國繪畫的發(fā)展提供某種理論啟示。
本書《被重新建構的“傳統(tǒng)”》收集筆者近年來發(fā)表的評論文章50余篇,總字數為20萬字,主要聚焦昆曲、評彈等蘇州本土文藝領域和文藝創(chuàng)作,如《評彈創(chuàng)作當有時代之思》《經典常新:蘇州評彈的傳承之道》《振興傳統(tǒng)書目需要“革新派”》《戲曲評論的視野、姿態(tài)與工具》《今天怎樣說長篇彈詞?》《今天這樣編創(chuàng)評彈新書目?》《傳統(tǒng)藝術傳承機制
《中國話劇研究》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主辦,創(chuàng)辦于1990年,是以活躍話劇理論、促進話劇繁榮為宗旨的話劇理論集刊,目前已有14輯。2020年9月24日,恰逢中國現代杰出劇作家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為了緬懷曹禺先生為中國戲劇事業(yè)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北京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