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印度佛學家寂天論師著,全書十章,前三章敘述菩提心功德、懺罪、受菩提心,以求世俗、勝義兩菩提心,未發(fā)令生;次三章敘述不放逸、正知、忍辱,以求生已不退;再次三章敘述精進、禪定、智慧,以求輾轉增長;最后一章,以此后果為利眾生發(fā)愿回向。《(入菩薩行論)講解》是由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省藏語系佛學院副院長彭措朗加堪布對
本書由分四部分組成,即:總序、修持皈依之理、有關居士戒的論述、以及飲酒的過患。簡要介紹了佛教的皈依、戒律的原由和功德;皈依的修持之原由、受持皈依之理、皈依學處及其功德;論述了居士戒的定義及其釋義、差別、受持儀軌,以及居士決定所應斷事項:附講飲酒的過患。
本書以鴉片戰(zhàn)爭后傳教士所辦中文報刊《遐邇貫珍》《六合叢談》中的中英新聞為研究對象,從量化的角度整體考量相關新聞的數量、篇幅、來源、文體、欄目、內容等,并結合報刊、檔案、日記、回憶錄等第一手史料,運用歷史學、傳播學、媒介學等理論與方法深入探討中英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狀況,剖析媒介呈現的背后訴求。還從多視角考察來華西方人
閩南關帝信俗儀式舞蹈表演是中華儒家雅樂(舞)與閩南民俗藝陣文化和諧統一的區(qū)域性典范,蘊含著深刻的思想、道德、倫理、信仰價值,涵蓋了歷史學、民俗學、藝術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領域。本書立足大量的田野調研,試圖從多學科視野挖掘、整理閩南關帝信俗儀式中珍貴的舞蹈文化遺產,并從學理出發(fā)系統闡釋其蘊含的傳統藝術基因,揭示其文化
中世紀早期,歐洲發(fā)展出復雜多樣的基督教文化,而自1100年前后,世俗諸侯領袖、并驅爭先的派別及穎悟睿智的個人在這個基督教社會中共同構成了一個多元復合且不斷變化的群體。本卷對中世紀后期歐洲基督徒生活的建制、行為與經驗等內容展開了全方位探討。該階段的教士階層在司鐸、主教和教宗的角色分配上有了新的認識,并在教導平信徒方面有所
妖怪是人無法覺察其真面目的不可思議之物; 化物是某種善于變換外形之物。 幽冥界善于操使妖異的力量,不斷翻弄著那根恐怖的提線,向人間降下災厄。日本人一直深深畏懼著妖怪:食人的鬼、誑騙凡人的狐貍、幽靈…… 風俗史學家江馬務在假設妖怪化物實際存在的前提下,探討自古以來人類與妖怪間的往來先民們如何看
本書稿共六章,分別闡述了佛教在印度的興起及對外傳播、佛教在泰國的傳播、泰國佛教的政治化進程,不僅系統描述了歷代泰國佛教的傳播特點和途徑,以及對后世思想的影響,還介紹了泰國的佛教藝術、中國禪宗在泰國的傳播和影響、當代泰國佛教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當代泰國佛教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zhàn)。
慧皎《高僧傳》作為現存最早的一部僧人傳記作品,不僅是中古思想史的寶庫,更開創(chuàng)了佛教史傳的歷史,為歷代僧傳書寫的典范。 錢穆先生曾言:《高僧傳》“在宗教里邊加進了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人文歷史觀點”。本書借鑒這一視角,聚焦《高僧傳》的書寫,分別從材料源自、文體樣式和精神向度等方面,探討了中古僧傳書寫的系統性特征,如經錄與僧傳
自古以來,在中國人的信仰體系中,除了儒、釋、道三教之外,還有一種在下層社會盛行的民間信仰,且綿綿不絕,生生不息,甚至至今仍在部分地區(qū)的鄉(xiāng)村社會流傳,形塑著民眾的思想與行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間宗教信仰研究成為宗教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作者圍繞著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歷史與現實,從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視角,進行了三十多年的探
廖深基,福建技術師范學院校長。本書由福建技術師范學院抽調專業(yè)骨干策劃創(chuàng)作。全書采用中、日文寫作,主要內容包括黃檗文化五大主題:福清黃檗文化歷史溯源、黃檗文化在日本的盛興,黃檗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黃檗文化是中日交流史上的明珠、海上絲綢之路與黃檗文化。本書旨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基礎上講好福州地域特色文化的故事,向日本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