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佛教社會史的角度綜合探討晚明佛教世俗化的原因、叢林形態(tài)的轉變,對晚明佛教改革進行再解讀,總結明代佛教四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改革實踐,提煉晚明佛教改革的特點,落腳點則放在近現(xiàn)代人間佛教運動上,緊扣當代佛教發(fā)展的主題,以明代佛教改革的經驗教訓為當代的佛教改革提供借鑒。當代人間佛教應該走什么路,可以從晚明佛教改革的歷史經驗
本書以“跨學科人文教育”“古典教育”和“佛學教育”為關鍵詞,對當前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和我國宗教院校的宗教教育分別做出點面結合的研究。
本書稿以現(xiàn)存寫本、刻本為依據(jù),在考察各本文本形態(tài)的基礎上,根據(jù)校核后藏版、拉卜楞版、塔爾寺版、拉薩雪版等四種版本所得異文,對《宗喀巴》版本系統(tǒng)展開研究,首次構筑了《宗喀巴》版本系統(tǒng)的框架;并通過對寫本、刻本歷史背景、特征、存在的問題、現(xiàn)狀等進行了考察,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社會價值。
本書以《密教經軌造像的文化互動與交融》為主題,分經典與儀軌、造像與碑刻、歷史與現(xiàn)狀三大部分,共32篇論文,其中有關漢傳密教論文21篇、白傳密教論文5篇、藏傳密教論文2篇、印度-尼泊爾密教論文2篇、一般密教論文2篇。每篇論文研究的對象雖各有不同,但共同表現(xiàn)出相互交叉、相互影響的特征。其中同一傳承系統(tǒng)之間關系更為密切,如漢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全文通過用不同篇章,論述了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來華初期,基于對中國情結、山西情結的奠定,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李提摩太的教育改革理想,以及其創(chuàng)建山西大學堂之功,通過聘請教習、確立英式教育模式促進了山西大學堂的發(fā)展。李提摩太和山西大學堂互相成就,山西大學堂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面旗幟,他在山西大學堂時
《希臘神話的完整世界:神的傳說,人的生活》根據(jù)種類豐富、形式多樣的史料,吸收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沿著希臘神話中的起源故事、家族傳奇、景觀以及后世的重述等線索,重新整理并講述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神話故事,亦對希臘神話世界做了全景式的介紹。300余幅豐富多樣的插圖,展現(xiàn)了與神話相關的遺址、瓶畫、雕塑、寶石、錢幣等。此外,本書
神仙文化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古人對異世界的綺麗想象,至今仍不斷地激發(fā)著文藝創(chuàng)作者的靈感。 本書取材于明代仙傳故事集《列仙全傳》,是原古典名著的全注全譯本,共分9卷,相傳前8卷為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輯次,第9卷為明代著名書商汪云鵬輯補。 原書以時間脈絡為經緯,以老子為起點,終于明代道士周思德,記載了上古至明
本書是段德智教授幾十年來在宗教學領域的研究總結。段德智教授的是中世紀哲學和宗教學領域的杰出研究者,在阿奎那、萊布尼茨的翻譯和研究上成績斐然。段德智教授在本書里,先概論宗教學的基本概念、問題和研究方法,再從歷史、本質、功能三個維度,結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分析宗教,最后討論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宗教。本書是對國內外宗教學研究全面和
《論知識》是邁蒙尼德編修的猶太法典《律法再述》14篇中的首篇,其內容包括關于律法之根基的律法、關于德性的律法、關于律法學習的律法、關于星辰及偶像崇拜的律法、關于懺悔的律法五個單元,每個單元之下又列出數(shù)量不等的多條誡命。邁蒙尼德認為他在《論知識》中囊括了先知摩西所教導的構成信仰根基的誡命及原理,而所有這些內容是一個人理解
《法句經譯自巴利文并附論文〈佛陀與西方〉》是白璧德生平著述中的唯一一部譯作,譯文之后另附有論述佛教與西方思想的長文,是西方佛學研究的重要文獻!斗ň浣洝肥前屠刂洸刂械囊徊拷浀渥髌,白璧德自巴利文譯出此作,意在呈現(xiàn)佛陀關于更高意志的原初教誨,并在附文《佛陀與西方》中將東西方的文化與思想進行對比,揭示出佛教對于人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