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懸泉漢簡書法選粹》第二冊,選錄懸泉漢簡百余枚。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兩漢簡牘內容豐富。這些簡牘文字包含各類書體,如小篆、古隸、隸草、章草、今草等。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當時書寫者并未注意到藝術成分,而只是一種日常的書寫行為。正是這種自然而然的書寫,使得漢簡書法生機活躍,自然流動,呈現(xiàn)出多種書體、多種風格。漢簡書法體勢自然
本書是《懸泉漢簡書法選粹》第一冊,選取了懸泉漢簡百余枚。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兩漢簡牘內容豐富,對于研究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交通、郵驛、民族、文化、習俗等至為重要。這些簡牘文字包含各類書體,如小篆、古隸、隸草、章草、今草等,既是我們觀摩欣賞的書法藝術珍品,又是書法愛好者臨摹傳承的范本,還是研究漢字演變和書法史的
本書是《懸泉漢簡書法選粹》第八冊,精選懸泉漢簡中字跡清晰、書法上乘的封檢、歷書簡100多枚。懸泉置遺址出土的兩漢簡牘現(xiàn)已編號的數(shù)量較多,文書類型有詔書、律令、爰書、契券、封檢、歷書等。懸泉漢簡簡上文字均為墨跡,小篆、古隸、隸草、章草、今草書體兼?zhèn),體系完整,是研究漢字形變和書體演進的實物資料。
本書收錄館藏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100件。作品兼顧諸家風采,展品形制多樣,許多作品系復旦大學校友捐贈,或是名家為復旦周年慶典所作,從其生命之始,即與復旦結下割舍不斷的情緣,其價值更在丹青之外。故而本編在每幅作品之后,附以簡要文字,介紹作者生平及作品本身。藝術品評之外,更在敘其淵源,講述作品背后的復旦故事,以期繼承薪火,光
本書是農民詩人“田鼠大嬸”創(chuàng)作的畫作和隨筆,記錄了作者在西北沙漠村莊的生活。書中有100余幅畫,每幅畫都配有相應文字,作者用細膩而真摯的筆觸,將田野間的勞作與生活描繪得栩栩如生,是一幅描繪西北鄉(xiāng)村四季風景、農事活動和風土人情的美麗畫卷。作者的文字樸素而又實在,如同田間的露珠,清新而明亮,透露出一種對土地深深的眷戀和對生
本書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彝族刺繡歷史文化:介紹彝族刺繡的起源以及發(fā)展歷史;二、彝族刺繡典型紋樣解讀:選取十個典型彝族刺繡紋樣示例解讀;三、彝族刺繡代表性技法:介紹彝族代表性針法,包括十個刺繡針法、刺繡工具、繡線的使用方法及設計、配色;四、刺繡應用:介紹不同繡法的應用,包括服裝、禮品、配飾等方面的應用;五、丁蘭英作
全文共五章,前兩章探討昆曲南曲套數(shù)成立與否的問題,后三章探究昆曲南曲套數(shù)的聯(lián)套規(guī)則。第一章解決概念定義和歷史定位的問題。第二章還原了昆曲南曲套數(shù)的建構過程和思維方式,由此明確了昆曲南曲構成套數(shù)是有意識的主動選擇(即昆曲南曲套數(shù)成立)。第三、四、五章分別從外在形式、核心要件、內在邏輯三個層次介入昆曲南曲套數(shù)的微觀肌理,討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中蘊含著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反映著中國人的道德理念、審美偏好,以及獨具特色的幽默感。本書作者將自己所學的中共黨史專業(yè)和從事的戲曲院校工作實踐有機融合,在百年歷史的長時段中系統(tǒng)梳理黨的戲曲政策與實踐,充分展現(xiàn)在黨的領導下,戲曲藝術在一脈相承中改革、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
自古以來,京津冀地域一體、文化一脈。而京津冀木版年畫則是其實物佐證。自明末肇始,京津冀地區(qū)一直是我國木版年畫生產和消費的重要地區(qū)。數(shù)百年來,無數(shù)的藝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木版年畫,此間京津冀各個小區(qū)域又慢慢形成了帶有地域特色的藝術風格和獨特韻味。無論是北京地區(qū)年畫兼具工整細膩與古樸莊重的審美特色,還是天津楊柳青
本書通過對比十對藝術家的作品,為昨日藝術與今日藝術的對比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在新的視角下,許多困擾我們的藝術難題也許會迎刃而解。既然藝術的形式可以通過適應不同時代的技法和品味得到傳承和延續(xù),那么藝術品蘊含的內容、理念、理想和野心也可以擁有跨越時代的偉大力量。這本書兼具藝術理論與科普,向我們揭示了昔日圖像的未來取決于我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