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國散文包括從先秦至近代散文文體歷經千年發(fā)展的歷程,其中散文的定義在這里是廣義的,它指的是駢文和散文兩種語體結構。作者以駢散分合和時間順序結構全書,持論客觀公允,不乏真知灼見,是中國散文史研究方面的一部大作。陳柱是中國近代國學大師,勤于國學,博聞強記,根基厚實,精于子學,一生著作等身,五十余年著述九十余種,議論遍
此書系“詞系列”叢書之一種!对~學通論》是吳梅在大學教書時的一本講義,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所謂通論,即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來研究詞。歸納起來,主要是論詞與音樂的關系、詞的作法、詞的發(fā)展史,以及對著名詞人及其代表作的評價。第一章“緒論”,談有關詞的幾個重要理論問題。第二至四章,分別為“論平仄四聲”“論韻”“論音律”,皆圍
中國古典詞學以詞話、詞選、詞籍序跋、論詞詩詞、論詞書札為主要文獻載體,帶有濃厚的個人主觀色彩,進而衍生出不同的詞學群體、詞學流派和詞學思潮,出主入奴,聚訟紛紜。本書以“嚴整之科學方法”和“客觀的精神”對詞這一文學體裁進行了全新的審視。全書分為上、下二編。上編論詞之本體,即從文體角度介紹詞的起源、調名、小令與長調、斷句、
《漢魏樂府風箋》15卷,附補遺,選錄漢魏樂府詩156首。從詩歌角度看,黃節(jié)認為樂府詩中”《雅》亡而《頌》亦僅存唯《風》為可歌耳”,“茲篇所采,皆漢魏樂府《風》詩,故曰’風箋’”。所以,漢詩以樂府所采民間歌詩為主,都屬于樂府的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曹魏樂府選錄自曹操至嵇康等人的作品。各詩箋釋均有解題、箋注和音釋等幾部分。取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賦學專著。其內容詳古而略今,論辭賦之源流,品評名家名作,兼考證辨析。《綱要》分十五章。首章總論辭賦的淵源與分類;以下十四章分論先秦、西漢、東漢、魏晉、六朝、唐宋辭賦,提綱挈領,分析簡明。陳去病是近代詩人,南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一生潛心詩文與鄉(xiāng)邦文獻,除了潛心研究詩學以外,對辭賦的由衷熱愛也讓他走上了大家之路
《詩言志辨》為朱自清先生詩論專著。爬梳上至春秋戰(zhàn)國時的“詩言志”說,下至漢代的“詩教”說,從“比興”到“正變”,貫穿四條詩論發(fā)展的歷史。著重從理據角度闡明了“詩言志”的中國詩學傳統(tǒng)。朱自清在書中引用大量詩篇及詩論原著,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文字清雋,論證縝密,公認為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典之作!对娧灾巨q》是對“詩言志”這一概念
本書《詩學綱要》共十九篇。書中首先闡述詩之名義,然后大致以朝代為綱,歷述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發(fā)展過程。作者對詩學的定義可以說非常獨到,他認為詩學的研究對象應為廣義的詩,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狹義的詩與詞中。他一生潛心詩文與鄉(xiāng)邦文獻,除了潛心研究辭賦以外,對詩學研究的由衷熱愛也讓他走上了大家之路。本書關于詩學的論述雖然不及全面的詩文
全書首為總論,繼而分論騷、賦、七、駢文、律賦、詩、樂府、詞、曲9種文體,各體不加節(jié)題。以文體為綱,作品為緯,朝代簡明標舉。各代內容安排以有無變化為輕重,注重其“結晶品”,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詳略頗有懸殊。在作家作品上,多選取各代有關文體丕變者敘述,非以名家為準。觀念上,認為純文學乃“唯美”的,唯美的文學功用在精
《文學論》是劉永濟最早出版的一部學術著作,也是20世紀初葉較早問世而又較有影響的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學理論著述,有著很大的影響。所附錄的《古今論文名著選》,實為一部文論選。《墨識錄》三卷,是劉永濟先生晚年的讀書筆記。本書末附“論文拾遺”,收入作者未曾收入各種專集的散篇論文十數(shù)篇。從文化視野看,劉永濟主張中西文化的融合;他以“
美國詩人簡·赫斯菲爾德(JaneHirshfield)是當代英語世界中極富聲譽的女詩人,其詩作亦受到中國古典與日本詩歌影響,帶有濃郁的東方風味。她擅長以理性、克制的詩思和簡練、富有哲學深意的語言揭示日常生活中潛藏的智慧和哲思,提醒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緊密而互為因果的關系。她極具個性的寫作風格能為讀者帶來不同層次的詩歌養(yǎng)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