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擷取了12個代表性傳統(tǒng)村落,在現有史料及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口述調查,現場紀實等方法,以文化傳承為切入口,從史學、傳播學、建筑學、藝術學等角度,透視撫州古村落文化的歷史內涵和當代價值,找到古村落文化魂脈的合理開發(fā)與利用形式,促進古村落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換與創(chuàng)新性傳承的活態(tài)賡續(xù),展現中國式現代化鄉(xiāng)村新圖景。
石敬瑭起兵如何獲得勝利? 韓熙載只會畫畫嗎? 千古詞帝李煜的家族經歷了怎樣的故事? ………… 《蔡東藩中國通史?五代篇》(插圖版)通過六十余個故事,近百幅插圖生動講述了五代十國從朱溫篡唐開亂世到趙匡胤黃袍加身五十余年間的動蕩歷史。 內容囊括文學、史學、哲學等知識,附有生僻字注釋注音、成語歸納整理、關鍵人物與重
本書中,作者“在文物中探尋合肥”,歷數千年積淀傳承,數量眾多、風姿多彩的合肥歷史文物資源,將文物之美與合肥歷史文化知識融合在一起,探尋地域文化特色之美。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是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編的綜合性學術集刊,是中外學者溝通交流的學術平臺!锻ㄓ崱穫戎亟榻B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tǒng)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tài),收錄相關專業(yè)的新近研究成果,涵蓋中國文學、文獻、歷史、考古、藝術、中西交流等多個領域。基地主任為袁行霈教授,編輯委員會主任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榮新江教授,委員來自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吨腥A文明探源論叢》(第二輯)在2023年出版的《中華文明探源論叢》(全三冊)的基礎上,進一步聚焦了中華文明起源、發(fā)展、路徑、模式、要素、成果、理論、制度、禮儀等重大問題;從理論層面總結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發(fā)展的整體趨勢、環(huán)境因素
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是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本書從《人民日報》的黃河報道出發(fā),通過對不同時期黃河相關報道的分析與對比,考察《人民日報》從1949年成為黨的機關報到2023年近80年來所建構的黃河形象的變化與發(fā)展,探究黃河形象變化的根源,以及對國家建設、民族共同體建構的重要意義。
本報告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課題組發(fā)布的第10本分析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度保護研究狀況的報告,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科研人員、文化遺產領域專家學者、遺產地專業(yè)人士共同編寫。本報告指出,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2023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事業(yè)緊圍繞國家的重大戰(zhàn)略和需求,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實踐活動。同時,報告也揭示了我國世界
在這部雄心勃勃的政治史和思想史著作里,蔡涵墨考察了宋朝官修史書殘存至今的主要史料,這些史料構成了我們理解宋朝和古代中國的基礎。通過分析其中作為宋朝政治話語產物的敘事,蔡涵墨全面介紹了這些文本以及圍繞其編纂的政治環(huán)境。他從這些史料中提煉出“宋代歷史的宏寓”,并認為這些史料里嵌入的敘事,反映了儒家的士人治國理念與宋朝廷偏向
16~18世紀是世界歷史進程中的“突變”時期,也是傳統(tǒng)中國走過輝煌而單調的漫長歷程而進入了“天崩地解”的劇變時代。然而這一切變化卻是由原本被人們視為渺茫難測的海洋而引發(fā)的。本書利用明清時期有關文獻并借鑒相關的研究成果,試圖追溯傳統(tǒng)中國海上商業(yè)力量在世界海洋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化時期的演變軌跡,重構在風云變幻的時代背景下海上商
中國作為海洋大國,提升以高中生群體為代表的全民海洋意識,對于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至關重要。歷史學科作為海洋教育中重要的學科門類,肩負著時代所賦予的使命。通過海洋教育,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海洋的興趣和熱愛,培養(yǎng)相應的海洋專業(yè)人才,服務于我國的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與國家建設。中學階段是學生形成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將海洋教育融入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