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1949-2009)》旨在總結、梳理當代中國學人在宗教研究上的所思所想,所取得的成績和不足,以便抓住當代中國宗教學這六十年歷程的研究重點和特點,借此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使宗教學這一學科在未來更加繁榮,更有作為。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由宗教學各領域的著名學者和在相關研究上也有專攻的專業(yè)人員來撰寫,由于角
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推動了佛教中國化的進程!缎撵`與認知文叢:理解與解脫》系統(tǒng)地梳理了他對于佛經的獨特解釋,展示了他對于佛教中國化所做的具體工作;作者參照了西方的解釋學思想,從解釋學角度出發(fā),系統(tǒng)而深入地闡述了智者大師的佛教解釋學思想及其對佛教的契理契機解讀;《心靈與認知文叢:理解與解脫》還從心靈哲學
《基督徒的生活》闡述了基督徒生活的基本特征:自我否定,背負十架,默想永世。自我否定構成基督徒生活的基本出發(fā)點;背負十架成為基督徒生活的基本操練;而默想永世則成為基督徒奔走天路的基本方向。這冊單行本選自《基督教要義》第三卷第六至第十章,在歷史上常被稱為“金書”,備受讀者歡迎。
本書是在對六朝時期哲學思想考察的基礎上,就《本際經》的思想所作的分析研究!侗倦H經》以祈請和解說的方式,敘述了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對諸天真、仙人說法,宣揚重玄體道,“開演真一本際法門”。旨在教化“三乘”導入“一乘”,并闡釋了道教真理觀的一切諸法之根本。內容涉及“道體無本”的“道體論”;“道性自然”的“道性論”;
本書從現(xiàn)代宗教學的角度,以神靈觀為中心,結合明清民間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經卷寶卷以及其他相關材料,進行認真解讀和仔細分析,分別以神靈譜系、神話理論、救贖觀念、倫理思想四個部分依次展開。
本書主要從對“佛教的綜攝”、“佛教義理的融貫”、“佛教義理的整體構建”和“以佛教攝導科學”、“以佛教攝導哲學”、“以佛教攝導其他宗教”、“以佛教攝導國學”等方面總持出世間與世間的思想學說。
本書在綜合考察歷史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圍繞東晉宋齊梁陳時期比丘尼僧團建設狀況、比丘尼受戒與修行特點、比丘尼對終極信仰的追求、文本與女性信仰的關系展開研究,全面呈現(xiàn)中國早期比丘尼僧團的發(fā)展脈絡,確立其在比丘尼史與佛教中國化進程中的歷史地位與重要意義。
本書以延壽佛學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宗鏡錄》所立“一心”范疇為考察基點,系統(tǒng)辨析延壽佛學的核心精神和理論特征,客觀評述延壽在禪宗思想史乃至整個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書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厘清了道家、道教和道學的概念及研究意義;第二部分主要簡述了蒙文通生平、學術思想及現(xiàn)當代學者對道學的研究綜述;第三部分重點分析了蒙文通關于道家、道教的產生與上古民族史、地方史的密切聯(lián)系,關于晚周仙道三派和先秦道家南北二派的歷史考證,關于道家黃老學論及道教“五階三變”思想等;第四部分主要闡述了
本書第一章“高道兼名醫(yī)——雙重身份解析”,從“醫(yī)與道的同源性”和“繼承家學與道教重醫(yī)、行醫(yī)的傳統(tǒng)”兩個方面分析了陶弘景既是高道又是名醫(yī)的原因;第二章“《本草經集注》——本草學上的突破”,從《本草經集注》的藥性論、診病與用藥的關系以及《本草經集注》的特點與影響等方面介紹了陶弘景的本草學成就;第三章“《肘后百一方》——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