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中國上古至近代的文學(xué)史作斷代研究,論及詩、史、文、論,對某些專題還進行了深入探討,并在宏觀上涉及文學(xué)史研究之方法論,其不以政治時代作為文學(xué)分段的標準,對于文學(xué)史書寫,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作者在書中提出將文體視為生命有機體的觀點,這仍是今日了解文學(xué)和欣賞文學(xué)的重要門徑。
三只小烏鴉出生在東京的日比谷公園。寬太不幸被野貓咬掉了一只腳,成為一只特別的獨腳烏鴉。寬治成年后把窩安在了東京塔上,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他與兇猛的紅隼同歸于盡。寬子生活在繁華的銀座,她特別喜歡亮晶晶的東西,直到有一天撿到一塊名貴的貓眼石……這是烏鴉的故事,也是人與自然的故事。
本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偷襲者蒙著面;夢境收割者;悲觀主義者的情感教育;三個美學(xué)時刻;幻術(shù)與索隱;盛世廢墟與浪漫主義怪獸;記憶的廢墟和歷史的紀念碑等。
本書主要聚焦中國先鋒詩歌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間的演變與1990年代詩歌的兩種精神面相。第一章“史詩的失敗”以尋根詩和海子的文化史詩為例,分析1980年代先鋒詩歌通過改造的“傳統(tǒng)”概念,間接傳達文化反思的訴求。第二章“‘詞與物’的對峙與棄絕”,以重新反思有關(guān)“純詩/純文學(xué)”問題,肯定其語義學(xué)上未被耗盡的能力。第三
本書提供了用以解讀日記的一套新的方法,讀者可以了解如何分析日記手稿,辨析日記寫作常規(guī)。本書同時也展示了日記對文學(xué)史的廣泛影響,包括世界文學(xué)巨著、青少年小說和漫畫!督庾x日記》邀請讀者來發(fā)現(xiàn)人們在日記的每一頁中傾訴的豐富多彩、動人心弦的人生故事。
“在鄉(xiāng)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北緯1935年一經(jīng)出版便震驚文壇。全書以哈爾濱近郊農(nóng)村為背景,敏銳生動地刻畫了底層普通百姓“生的堅強”與“死的掙扎”!渡缊觥肥鞘捈t一部傳世的經(jīng)典名篇,它對人性、人的生存這一古老的問題進行了透徹而深邃的詮釋。這種對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時代的絕大部分作家。魯迅稱它是“
本書是作者宗川及其外孫維言合著的一部涵蓋散文、小說等多樣體裁的文集。主要作者宗川以候鳥自喻,形象生動地表達了他在這兩地間輾轉(zhuǎn)往返的生活狀態(tài),通過對在北京和常熟兩地生活經(jīng)歷的描寫,展現(xiàn)了他對生活的細膩觀察與獨特見解。書中的內(nèi)容橫跨南北,既有北京的繁華與喧囂,也有常熟的恬靜與詩意,體現(xiàn)出作者對兩地的深厚情感。
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為18和19世紀德國童話中的德國國家認同。以歌德的《童話》(DasM?rchen,1795)、路德維希?蒂克的《金發(fā)的?素悹柼亍罚―erblondeEckbert,1797)、格林兄弟的《杜松樹》(VondemMachandelboom,1812)為例,深刻剖析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早期的德國童話為
本書以宏闊視域,梳理浩瀚史料,系統(tǒng)回顧了《一千零一夜》這部著名民間故事集長達十余個世紀獨特而悠久的傳播與研究史:從9至17世紀的口傳與手抄開始的作品成形,到18世紀加朗譯本掀起的閱讀熱潮,再至19和20世紀廣泛譯介帶來的世界性傳播與不同視角下的多樣認知,以及21世紀新的研究方向。此外,本書分專題,對《一千零一夜》學(xué)術(shù)史
關(guān)于母女之間、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沒有輸贏的理解之戰(zhàn)。 黃昏青春的人生禮贊,一部罕有的以老年人為主角的故事。 著眼于被父權(quán)家庭制度壓迫的中年女性長期的痛苦:被婆婆搶飯碗喂狗,受盡婆家虐待的奇子、為公婆準備盛大的祭祀后離家出走的靜雅、被教授們孤立后,計劃復(fù)仇的老姑娘忠楠、被癌癥折磨的明星英媛,遭遇出軌喪夫的蘭熙,可愛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