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民國時期漢藏佛教界文化交流活動的歷史過往,闡釋漢藏佛教界的內在動力與行動思考,感悟漢藏佛教界尋求推進文化交流的不懈與不舍,洞悉漢藏佛教界文化相惜、身份相依的凝視與守望,解讀民國時期文化交流政策的適應與困境。
本書第一次將江蘇道教文化置于江南文脈和中國道教的整體視域中,依據(jù)歷史文獻、道教經(jīng)典、地方志、田野調查所獲的資料,以江蘇道教文化的歷史發(fā)展為經(jīng),以對江蘇道教思想、教義、人物、道派、道書、道術和科儀的個案研究為緯,通過經(jīng)緯交織的方式,對江蘇道教文化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和全面研究,通過深入探討江蘇道教文化的演變發(fā)展、豐富內涵和時代
《宗鏡錄》,五代永明寺僧延壽(904-975)集,一百卷,成書背景為“智覺(即延壽)以一代時教流傳此土不見大全,而天臺、賢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為重閣,館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設難,至波險處,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經(jīng)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賢之語三百家,以佐三宗之義,為一百卷,號《宗鏡録》”。 全書總分為三章,卷
本書是一本研究介紹出土文獻中所蘊含術數(shù)文化的通俗性讀物。本書全面介紹了中國古代的龜卜、筮占、夢占、擇日、星占等數(shù)術文化,有助于讀者了解古人不斷認知世界、探索世界的過程。全書分為“鉆龜焚骨,占卜求吉”“奇偶陰陽,變幻莫測”“奇幻夢境,卜以問之”“陰陽五行雜以八方:秦漢時期的《日書》”“日月星辰風雨霧電:簡帛中的星占學”五
宋刻本《毗盧大藏經(jīng)》是我國佛教文化史上的珍貴遺產,此藏經(jīng)雕于福州開元寺,也稱開元寺本大藏經(jīng)。此藏經(jīng)由福州開元寺僧人本明、本悟、行崇等發(fā)起募刻,并得到當?shù)匦疟姴炭〕、陳詢、陳靖、劉漸等的贊助;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開雕,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竣工。歷經(jīng)七代住持之不懈努力,終成大業(yè)。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刻竣后,又
《丹亭盧真人廣胎息經(jīng)》(簡稱《廣胎息經(jīng)》)是非常典型的醫(yī)學指導和內丹類著作,明代開始即引起重視,為醫(yī)家和內丹家所關注。近代以來,蕭天石在中國臺灣“國立中央”圖書館發(fā)現(xiàn)抄錄《廣胎息經(jīng)》而獨立成書的幾個節(jié)抄本,且署為傅山抄纂(暫統(tǒng)稱為“傅山本”),由此引起新一輪關注。依托“傅山”的大名和蕭天石《道藏精華》的刊布,“傅山本”
本書稿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洪修平教授主編,他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佛學研究方面的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該書稿屬于佛教文化研究類圖書,主要內容是佛教研究方面的專業(yè)論文。按照論文內容分為宗派問題新探、佛教史研究、佛教思想研究、佛教文化研究四個板塊。書稿收錄了近期佛教哲學方面的學術成果,共約二十余篇文章,展現(xiàn)了學者們
《中華大藏經(jīng)(漢文部分)·續(xù)編》由任繼愈先生倡議并擔任主編,是繼1997年中華書局出齊《中華大藏經(jīng)(漢文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編纂工程,從《嘉興藏》、《卍續(xù)藏》、《頻伽藏》、《大正藏》、《普慧藏》等各版大藏經(jīng)及敦煌文獻、房山石經(jīng)中,挑選《中華大藏經(jīng)(漢文部分)》未收之重要佛教典籍,網(wǎng)羅遺珍,點校流通!独m(xù)編》規(guī)模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