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南懷瑾先生一九七八年春臺北講座的記錄整理。針對今人學佛普遍存在的不重修證、倒果為因的問題,先生以“見”(見地)、“修”(修證)、“行”(行愿)為綱要,以《楞嚴經》《法華經》《增一阿含經》《華嚴經》《瑜伽師地論》《現(xiàn)觀莊嚴論》《宗鏡錄》《指月錄》等佛典為資料,結合自身經驗,以經證經,重重舉例引證,對學佛的修持方法做
本書以經證經,融會儒釋道,旁征博引地對《維摩詰經》中的議題進行了探討。內容包括:佛國品第一、方便品第二、弟子品第三、菩薩品第四、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不思議品第六、觀眾生品第七、佛道品第八等。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一九八五年一月在臺灣十方禪林講解《華嚴經·普賢行愿品》的整理,在講解中,南先生對佛法的精妙內涵、學佛的本來意義、偈頌的念誦方法等內容進行了擴展。
尋找
本書據南懷瑾先生講解《藥師經》的錄音整理而成。先生用現(xiàn)代人易于接受的講述方式,結合自他修習體驗,逐句講解此經。書中逐一分析了藥師佛的十二大愿,并以實例告訴人們該如何行止,何謂慳貪和我慢等等。
本書由南懷瑾先生在臺北十方叢林書院講述《圓覺經》的錄音整理而成。南先生開篇即點出《圓覺經》的“大”和“直接”!按蟆,指它涵蓋了一切清凈、真如、菩提、涅槃、波羅蜜,是一切大法的總法和總源!爸苯印,指此經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在眾多佛經中最為直截了當。
中國1911
本書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南懷瑾先生在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講課的論文教材,勾勒了道教自漢末創(chuàng)教至今,盛極而衰的主要線索,從道教的思想文化淵源、各派別的分流和演進、對歷代政治的影響等諸多方面,解析了道教存在的歷史原因及偉大貢獻,并預言了道教在未來的價值。
禪宗傳入中國后,以其獨特的教理宗旨、思維方式和修持原則而廣泛流傳,影響了世人的生活和價值觀,同時經過中華多元文化的熏陶浸潤,千百年來,逐漸內化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本書中,南懷瑾先生以禪宗為主干,廣論禪學哲思?v向從禪宗之演變說起,解公案,參機鋒,論生死,并對禪宗教理宗旨、傳授戒律、修行實踐等做了詳盡的論述;橫向則比較了
本書講的是從達摩東來到唐代中期,禪宗各位祖師修法得道及衣缽傳承的故事。南懷瑾先生著作此書,依據的是《傳燈錄》《五燈會元》《指月錄》等禪宗史書。這些典籍,一般人不過是當各位高僧的小傳讀。而南先生讀書,不放過一處細節(jié),更重要的,是以文字為依托,參悟、擒拿未曾寫出的虛空留白。隨時會起疑情,處處都是話頭。本書通俗易懂,簡明扼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