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傳佛教僧眾社會生活史”的方法論著作,是進行重大項目研究與寫作的指南書。其主要內容是在反思與探討近百年的佛學研究基礎上,尤其是“理性”的精神到“還原”的方法,要注重佛教的內在“價值”與佛教徒的“詮釋”。本書提倡“觀念史與社會史”,主要是關切佛教作為宗教,具有思想觀念與社會實踐的一定內在統(tǒng)一性
信仰一旦被認為是蒙昧時代的殘留,甚至和神話混為一談,不僅會產生“解神話”的要求,也使信仰很難得到嚴肅和公正的對待。辨析理性與神秘的關系,有助于全面理解基督教傳統(tǒng),對批判地理解當代文化處境也不無裨益。本書將邀請學者針對其相關著作或主題發(fā)表見解。
在中國禪宗史上,高僧輩出,雪峰義存禪師即是其中之一。他早年四方參訪求學,最終成為與“趙州禪師”相并立的禪學巨擘。成道后,他以福州雪峰為中心弘法利生,門下高僧遍布四方,由此形成雪峰禪學文化樣態(tài)。晚年,義存禪師回泉州楊梅山區(qū)為父母守孝數年,后來有賢善之人到此山祭祀,慕其洪名而筑庵建寺,遂成南安雪峰禪寺。近代以來,又有很多高
佛教唯識學體系完備,思想精深,包含心性、認知、心理、邏輯等理論,是印度大乘佛學的集大成。中國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系統(tǒng)翻譯介紹唯識學,奠定中國佛教法相宗的基礎,自此唯識學在中國扎下了根。中國唯識學構成佛教唯識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對佛教學理的發(fā)展影響至為深遠。本輯《唯識研究(第9輯)》匯集了當代外佛教唯識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的
佛教唯識學體系完備,思想精深,包含心性、認知、心理、邏輯等理論,是印度大乘佛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唐代玄奘西行求法、系統(tǒng)翻譯介紹唯識學,奠定中國佛教法相宗的基礎,自此唯識學在中國扎下了根。中國唯識學構成佛教唯識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對佛教學理的發(fā)展影響至為深遠。但唐代之后中國唯識學走向衰落,一直到清末民初唯才重新得到重視和發(fā)掘
本書收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回顧和展望》《西堂智藏大師生卒年考》《天臺教法在日本成立與展開》《隋唐時期中泰佛教交流》等文章。
本書為臺州龍興寺之寺志,記述了自唐代神龍元年至今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書分為大事記、建置沿革、高僧護法、寺院建筑、文化交流、文物古跡、歷代藝文等七章。此書的編寫不僅參考了宋代以來相關史籍的記載,且吸收了當代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將龍興寺相關史料加以甄選,分門別類,依次編排。故此書的出版不僅可視為填補龍興寺寺志空白之作
本書系2020年湖北師范大學學術專著資助。著作以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基督教朝圣現象為切入點,探討中世紀教會秩序的特征表現與崩潰的過程、原因,總結其出現的社會根源與影響。全書分二個部分:中世紀早期朝圣活動反映教會秩序權威性;中世紀后期朝圣活動與教會危機的關系。作者以歷史學視角,進行跨學科的研究,客觀分析基督教會活動與社會發(fā)
全書分“人生篇”“考證篇”“云游篇”“師友篇”“成就篇”“故里篇”六篇,詳細講述了陳摶讀書、傳道、研究學問的過程。
本書作者白庚勝先生是著名的納西族學者,先后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長,國際納西學學會會長等職務,領導了多項文化、文學、國家“重大課題”等學術工作。本書稿以人類學、比較研究的方法在作者長期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從納西族的歷史文化,神靈體系、類型、形象等角度,全面系統(tǒng)地對納西族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