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論文集,主要收錄關于峨眉山市的歷史、民俗、武術、茶、地理、詩書畫、中醫(yī)藥、飲食等文化方面內容的研究文章十余篇,旨在傳承、利用、推廣峨眉山市地方文化,開展文化和學術交流活動,為峨眉山市發(fā)展獻計獻策。
本書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革命史研究部歷史與建設口述資料輯。主要內容和初心有兩方面:其一,記錄整理革命前輩口述,深入挖掘英雄上海的紅色資源,讓一段段紅色歷史記憶得以保留;其二,記錄整理人民城市的上海,在建設與發(fā)展過程中重要崗位上親歷者的講述,讓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過往崢嶸歲月留下印跡。本輯內容具體包括:老
本書共分六章,內容包括:“天”及敬天文化;“德”及明德文化;“罰”及慎罰文化;“民”及保民文化;“酒”及飲酒文化;《尚書》經(jīng)典訓詁的文化嬗變。
三國時代風云變幻,英雄輩出。關于這一時期的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演義小說層出不窮,是非真假難以辨別,三國的真面目也逐漸被讀者忽視。本書是《大唐興亡三百年》(原《血腥的盛唐》)作者王覺仁全新力作,力求解開歷史事件的背后之謎,還原從東漢末年到吳國滅亡這一百年的真實三國歷史。 草船借箭的并非諸葛亮,而是孫權 《三國演義》: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姜義華教授根據(jù)其所作三部關于中華文明的著作重新修訂整理而成的合集!吨腥A文明的根柢》深刻總結了中華文明的三大根柢與四大核心價值。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復興,正是立足中華文明的根柢,充分依靠支撐著這一文明的核心價值,在完全改變了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積極吸收世界物質生產(chǎn)和精神生產(chǎn)的各種優(yōu)秀成果,對自身進行有效的變革
本書在回顧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近現(xiàn)代所遭遇境況的基礎上,論述了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演變和在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底色”與“底盤”作用;以泰勒的目標模式為基本框架,融合斯騰豪斯的過程模式和施瓦布的實踐模式等現(xiàn)代課程理論和學習理論,探討基礎教育的各學科現(xiàn)代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實施與評價方法;基于中華優(yōu)秀傳
《中國文化入門》一書從中國歷史、思想、宗教、文學、戲劇與電影、書法與繪畫、建筑、科學與技術、民俗等領域深入淺出地介紹中國文化。介紹時抓住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運用故事性的講述方式,點線面結合,兼顧內容的整體性和重點性,語言簡明生動,既展現(xiàn)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歷史和特點、面貌,又在介紹知識的同時,突出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
本書主要從氣象維度探秘廣西,從科普視角解讀廣西,介紹了“八桂大地”的氣候環(huán)境、山水風光、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特產(chǎn)風味等。全書分為風云篇、風景篇、風情篇、風土篇、風味篇五個章節(jié),將氣象、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歷史、人文融于一體,體現(xiàn)了八桂氣象與文化的獨特魅力。本書匯集了諸多近年來廣西優(yōu)秀氣象科普作品,集科學性、文學性、實用性與
《南京城市史》首次全面、系統(tǒng)、完整、清晰地闡述了南京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回溯古代南京城市成長、變遷歷程,從新石器時代的北陰陽營遺址、湖熟遺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棠邑、瀨渚邑、越城、金陵邑、冶城,到六朝時期的石頭城、建業(yè)、建康,從南唐的金陵城到明都南京,再到清代的現(xiàn)代南京城,從解讀
不同文化的交流必然伴隨著詞語的相互借用,隨著中外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認知越來越深,一些帶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類詞語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英文的話語體系。中文詞語進入英文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音譯,比如“白酒、人參、漢服、靈芝”;一種是意譯,比如“中國夢、一帶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