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作為反秦起義軍的兩股重要力量,劉邦和項羽不約而同地登上了歷史舞臺,經過數年的較量,劉邦在眾多文臣武將的幫助下,終于贏得了勝利。 本書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楚漢相爭中的各個人物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一大批古代治國能人紛紛登臺,項羽和劉邦自不必說,韓信、張良、蕭何等人物都由此而名垂千古。以史為鑒,將歷史照進現(xiàn)實。
本書是一部中國史研究方面的學術專著。本書指出,清朝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新型"正統(tǒng)觀"。清朝以前的"正統(tǒng)論"基本上依賴單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觀念,而清朝建立起了另一種對前朝正統(tǒng)觀的補充性詮釋框架,與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統(tǒng)"正是正統(tǒng)論的首義,是王者獲取"正統(tǒng)性"的思想與實踐基礎。全書圍繞"大一統(tǒng)"在"觀念"與"實
本書是一部講述13—14世紀,元朝和日本交流往來及相關歷史變遷的專題著作。全書從東亞交流史、海洋文化史等學術視角出發(fā),梳理、解讀大量中日文獻史料,具體還原元朝和日本往來的歷史。同時關注日本中世紀社會的政治經濟情況,尤其注意挖掘元日之間一度繁榮的貿易、文化和人員交流。通過講述百年來元朝和日本的相互碰撞、交往,展現(xiàn)出雙方如
本書為陳援庵先生在北京大學講課時(20世紀20至30年代)的聽課筆記整理而成,是陳垣先生的經典目錄學著作。2014年商務印書館曾出版根據來新夏先生聽課筆記整理的排印本。本次影印整理的抄本系于2015年清理柴德賡先生的遺著時被發(fā)現(xiàn)。筆記為余嘉錫先生之子、著名史學家余遜所記錄,后經過抄錄,抄本中有余遜先生和柴德賡先生的批注
《資治通鑒》是我國宋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guī)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全書共294卷,書中記載的歷史由公元前403年,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為止!顿Y治通鑒》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清末民初是中國文學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變的關鍵時期,其中新小說的成就最顯著。其突出的特點是這一時期各個民營書局爭相斗妍,紛紛編輯出版《說部叢書》,這充分體現(xiàn)了小說界革命的巨大實績。本書首次對清末民初二十多家出版機構出版的三十多種《說部叢書》數百編作品展開全面而系統(tǒng)的敘錄,這是頗富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工作。本書以各出版單位所出版的《說
日本在我國華北的文化侵略就是對中國人的“攻心戰(zhàn)”,企圖通過輿論宣傳美化其對外侵略的動機和野心。利用偽政府、偽新民會宣揚“新民精神”,騙取中國人作日本人的“新民”。對中國青少年推行奴化教育,以普及日語為中心同化中國學生。文化侵略的最終目的就是泯滅中國人民的民族思想意識,讓中國人做日本的順民和奴隸,以期長期統(tǒng)治中國。
河西民間音樂老藝人口述史
本書是運用文學思想史研究方法對“乾嘉文學思想”展開專門研究的首部專著。在大量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對清代乾嘉時期(1736-1820)的眾多文學思想現(xiàn)象展開深入探索,兼顧雅俗文學不同文體的共性與個性,理順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文學傳播的關系,形成系統(tǒng)認識乾嘉文學思想的體系性論證。本書三十余萬字,分為五章,除對既往文學思想史研
本書為作者研究夏朝歷史的論文集結,總計收錄35篇論文,共分為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夏史研究的基本問題”論述夏朝在歷史上的存在、夏代國家起源、“夏族”概念等基本問題;第二部分“關于夏的地域”提出夏朝分布地域主要在古河濟之間,禹都陽城所在,以及相關“禹劃九州”說的理解諸問題;第三部分“禹治洪水問題”,探討有關大禹治水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