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以下五個方面系統(tǒng)闡釋馬克思主義史學:第一,歷史和歷史學的概念及源流;第二,自歷史學誕生以來歷史觀的演變及唯物史觀的誕生、內容、意義;第三,歷史認識的特性、認識歷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第四,傳統(tǒng)史學到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變遷歷程,即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發(fā)展史和
中醫(yī)藥學自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至今,在綿延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中,形成了以《黃帝內經(jīng)》為代表的文獻體系!吨嗅t(yī)十三經(jīng)》借鑒了儒家、釋家、道家“十三經(jīng)”的提法,由國內外數(shù)十位中醫(yī)藥學、版本學、編輯學專家學者討論、甄選出中醫(yī)經(jīng)典《黃帝內經(jīng)》《神農本草經(jīng)》《難經(jīng)》《脈經(jīng)》《針灸甲乙經(jīng)》《傷寒論》《金匱要略》《諸病源候論》《備急
本書為《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傳播史研究叢書》之一種。該套叢書的主要內容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國內外馬克思主義文獻典藏整理與研究”的結題成果,該項目已于2018年在國家社科規(guī)劃辦順利通過結項。本書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著作傳播過程中,貢獻最大、影響最深遠、成果最突出,以及在特定時期對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傳播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
馬克思主義與倫理學
本書是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列寧主義在中國傳播文獻搜集、整理與研究(1917—1949)”成果,由嘉興學院紅船精神研究中心康文龍、呂延勤主編,是我國第一部關于1917—1949年間列寧主義在中國傳播史的資料集成,全面搜集、系統(tǒng)1917—1949年間列寧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經(jīng)典著作譯本、闡釋著作、列寧傳記等100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是由恩格斯根據(jù)《反杜林論》“引論”的第一章“概論”和“社會主義”編的第一、二章“歷史”“理論”改編而成,恩格斯在改編時作了修改和補充。馬克思稱其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本書立足于社會主義思想發(fā)展史,全面闡述了這一著作的寫作背景、核心內容、理論貢獻與思想史定位,并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19世紀70年代,歐洲革命形勢出現(xiàn)重大變化,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事業(yè)再一次面臨嚴峻考驗。為糾正當時的錯誤思潮,把運動引回正確的道路上來,馬克思門撰寫了《哥達綱領批判》這部綱領性文本。他通過批判性闡釋,全面駁斥了拉薩爾主義對系列關鍵問題的誤解和歪曲,重申了無產(chǎn)階級斗爭原則,具有深遠的革命實踐意義和理論創(chuàng)新意義,是理解科學社會
《反杜林論》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被譽為“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作出重要貢獻。本書全面解讀與闡發(fā)《反杜林論》的寫作背景、主要觀點、理論貢獻、思想史定位,挖掘其所蘊含的科學的理論觀點與思維方式,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是恩格斯公開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對于我們深入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它的理論來源和思想基礎等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本書主要內容包括:《費爾巴哈論》的寫作背景和原因;《費爾巴哈論》的出版和傳播等。
本書主要由史料、回憶性文章、大事記等組成,中回憶文章是主要部分。以翔實史料,重點記述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對河南的關懷、對河南發(fā)展的擘畫。此稿展現(xiàn)一代偉人的豐功偉績,具有文獻價值,也具有思想價值,有助于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有助于接受精神洗禮、堅定“四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