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樓札記》為張德芳的學術與生活筆記,其中包括了“前輩雜憶”“書序和前言”“整理研究札記”三部分,凝結了張德芳先生對于秦漢史尤其是秦漢簡牘的研究心得,通過書序書評、學人往事及專業(yè)論文可見張德芳先生的治學經歷及學術成果。本書兼具專業(yè)性與趣味性,在把握學術脈絡、揭示秦漢簡牘尤其是西北簡研究傳統(tǒng)的同時,融匯了作者許多對當下
本書是胡安良先生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文集。全書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到詮釋,在更全面地展現(xiàn)精神世界的同時,激發(fā)讀者對其整體哲學思考的興趣,進而提升社會整體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信心。將傳統(tǒng)文化及國學與某些現(xiàn)代科學相通之處進行了細致地探討,從我國語言特點出發(fā),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分析語言現(xiàn)象,對傳統(tǒng)文化中老莊的哲學思想、
“杭州文史小叢書”是杭州文史研究會組織文史領域的專業(yè)學者和文史工作者,所編撰的一套介紹杭州文史知識的開放性的系列通俗讀物,一個揭示和展現(xiàn)杭州歷史文化博大精深與豐富多彩的載體;一個用大歷史、大文化的眼光把“世界眼中的杭州”和“杭州眼中的世界”呈現(xiàn)給讀者的窗口。本書是“杭州文史小叢書”之一種,對清初詩人許承祖的《雪莊西湖漁
《中國公共史學集刊》由中國人民大學史學理論研究所組織策劃,致力于在中國歷史學界推進公共史學的發(fā)展,提倡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推動歷史學在注重基礎研究之同時,努力走向人民大眾,讓歷史學成為公共文化產品生產的基礎之一;既刊發(fā)有關公共史學理論探索的論文,也刊發(fā)實踐經驗介紹和相關評論、調查等稿件。書中設置開篇的話、工作坊傳真、專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觀(第二版)》是一本全面而系統(tǒng)地研究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緒論部分扼要論述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含義。隨后的十一章分上下兩篇,上篇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演變、內涵特質、根本精神與價值理性,旨在對中國歷經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簡要、明晰的梳理與解讀;下篇詳細論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哲學、史學、文學、藝術
本書主要探討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誕生的歷史條件,通過歷史文獻和考古學資料對夏朝之前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的事跡和功績進行考證和評述,初步厘清了五帝時代歷史,充分肯定了五帝對中華文明的巨大貢獻,具備一定的學術價值。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11位貴陽籍名人(如張新民、宋培倫、曹瓊德、邵志慶等等)跨越大半個世紀的時光,各自講述自己的奮斗故事。他們從生活背景、成長軌跡、人生經歷與社會貢獻等方面進行口述,展示了各自或者在藝術領域,如繪畫、攝影、工藝美術、雕塑、版畫、花燈戲等方面,或者在文化領域,如民族民俗文化、戲劇創(chuàng)作、文史哲等方面的
本書由兩部講義組成,分別是《史記·五帝本紀》的講義和《史記·夏本紀》的講義,這兩部講義是李學勤先生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別給中國文化論壇首屆文化素質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和第六屆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的授課內容,兩部講義系根據當時的課堂錄音整理而成。其中的《史記·五帝本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藏文史籍是記載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史史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是對藏文史籍中的中原地區(qū)歷史記敘的專題研究。這些內容側重于朝代紀年紀事、民族交流比如唐蕃關系、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等的記載,揭*了藏文與藏族史學和漢文與中原史學間的文化交融,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共同書寫,深化我
這是一部城市傳記。作品一改官方修史的窠臼和史觀,次從平民視角入手,書寫了廣州兩千多年(前214年1949)的市民生活、城坊地理、災難兵禍、迭代治理、文化宗教、港口漁獵、休閑娛樂等,全書30萬字。作品語言精練,散點式的信息密布,故事疊加,互為牽引,整部作品繁花疊綴,搖曳多姿,既有看點,也有歷史厚度。因此文本和平民化氣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