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我國西北邊疆,探討當代國家認同與建構的基本理論和路徑。首先,從國家的起源出發(fā),探討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及其歷史脈絡。其次,在中國與西方、當代與古代國家認同建構的對比中,強調(diào)當代中國國家認同必須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這是源于民族性及經(jīng)驗性政治合法性的要求),同時汲取全人類的經(jīng)驗和智慧(這是基于“人類大體上一樣”的信念)。
本書選擇“立足天津”的地方史視角,從天津史的觀點出發(fā),深入考察了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運動、清末教案、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進而探討了中國的民族主義在城市社會中所起到的統(tǒng)合性作用。
“(魯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薄豆騻鳌ぐЧ哪辍 東周亂世,人們?yōu)闄嗔Χ鴱P殺,不循禮法,不擇手段,連神獸麒麟也不放過?鬃颖瘋链朔夤P。 公元前8世紀,周王朝國都鎬京被犬戎人攻下,王室不得不東遷洛邑。在分封制下發(fā)展起來的各諸侯國隨即躍躍欲試,在中原大地上展開了廝殺和吞并。 這就是春秋戰(zhàn)國——中國
此書改編自央視大型紀錄片《長征》,以時間敘述為線索,較為詳細地講述了紅軍長征的緣起、開始、經(jīng)過、勝利會師及諸多重要歷史事件和戰(zhàn)役的重要意義。其中包含對多位參與長征的紅軍老戰(zhàn)士的訪談,內(nèi)容生動詳實,感人至深,讓讀者在了解這一歷史壯舉的同時,也深受感染和激勵。此書為漢英對照版,英文譯文質量好,語言地道生動,對于英語學習者和
達斡爾是中國現(xiàn)今56個民族之一,全國只有13萬人,是少數(shù)民族中的小民族。由于正統(tǒng)觀念的影響,以前曾把達斡爾視為蒙古分支,這種觀點至今仍然存在,引起了達斡爾人的不滿,不利于全國民族大團結。以前出版的達斡爾著作,多為篇幅短小的知識性讀物,對達斡爾的記述很不系統(tǒng)和全面,無法準確了解達斡爾族歷史發(fā)展過程和民族特點。有鑒于此,本
本書以錦衣衛(wèi)為研究對象,對錦衣衛(wèi)產(chǎn)生的過程、與前代及后來的清朝之相關制度的源流關系、紛繁復雜的職能以及不同職能指向的衛(wèi)內(nèi)群體作了具體分析,剖析了眾多似是而非的結論,還原了錦衣衛(wèi)制度的真實面目。
《黑龍江驛程日錄》,四卷,是中國近代知名學者屠寄于清代末年隨欽差大臣延茂(杜松巖)赴黑龍江查辦事件的行程日記。這部《日錄》,起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二十五日,迄于同年十月廿七日,凡六十二天,逐日記載屠寄等人從京師皇華驛始發(fā),大致依照驛程,經(jīng)直隸、盛京將軍轄區(qū)、吉林將軍轄區(qū)、內(nèi)蒙古和黑龍江將軍轄區(qū),而至黑龍江
本書是一部白話歷史讀物,以《三國志》《資治通鑒》《三國志集解》《中國歷代戰(zhàn)爭史》《晉書》等正史為參考,按照時間順序,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從公元184年黃巾之亂開始至公元280年西晉統(tǒng)一天下期間的人物和事件,細數(shù)正史與演義之差別,還原正史。既有歷史讀物的嚴謹性,又具通俗讀物的易讀性。
五代十國之龍騰吳越
本書共294卷,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停筆,前后跨越1362年,內(nèi)容涵蓋政治、經(jīng)濟、軍事、民族關系、文化等各個方面。自成書后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爭相閱讀,成為人們案頭必備的歷史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