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一種全新視角,超出善惡、忠奸的二元對立思維,超出成王敗寇的功利主義敘事,對中華文明的歷史做了清晰的敘述。書中深入淺出地講述從上古至清末的中國歷史,幫助我們理解跨越王朝更迭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上的長時段演變與其內在邏輯。全書共分上下兩冊。
本書揭示了中華文明的內涵、成就和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使全世界炎黃子孫得以了解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歷史脈絡,明確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實的歷史。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本書分唯亭之名、歷史古跡、老街變遷、市井風貌、水鄉(xiāng)風情、文化生活等章,記述了唯亭的歷史變遷。內容翔實。前幾章皆為古代之內容,文化生活一章主要寫學校發(fā)展、交通發(fā)展、少兒游戲、家庭副業(yè)發(fā)展、照明發(fā)展、廚房發(fā)展、體育運動發(fā)展等。
本稿內容為中國古代文史研究前沿論文及述評。時段為中古隋唐到宋代、明代。常設欄目為專論、書評等。本期為地域社會研究專號,刊出文章12篇,包括專論5篇、譯文3篇、書評3篇和動態(tài)1篇。內容包括石刻所見唐后期藩鎮(zhèn)的信仰工程與地域社會;由異質到同質:唐五代歙州融入江南的歷程;唐宋間江西家族的祖源論述與地域社會初探;學術、風俗與地
本集刊論文以中國古代史從魏晉至隋唐史研究為主體,延續(xù)武漢大學唐長孺先生開創(chuàng)的研究風格和優(yōu)勢,研究角度涉及政治史、制度史、社會史以及新出文書和碑刻的整理和研究等多個方面。本輯包括14篇論文,內容涵蓋了魏晉到唐之間以政治、軍事、社會以及碑刻、墓志、敦煌吐魯番出土文獻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文化研究》是由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學術集刊。1991年5月,因編纂國家※委全國高校古委會重點規(guī)劃項目《全宋文》的工作需要,在曾棗莊、劉琳先生的主持下,作為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叢刊第五十三輯正式創(chuàng)刊發(fā)行。自第二輯起,改為以年刊方式發(fā)行,先后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巴蜀書社、線裝書局
本輯主要內容包括: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重溫陳得芝先生有關《薩剌姆東使記》通信與報告,續(xù)作伊德利希書所收《薩剌姆東使記》輯錄與研究;如探淵海陳得芝教授的學術貢獻;貫云石生平仕履及其與中原各族士人交往史事新探索;元代地名變更芻議;從宮觀創(chuàng)建看金元時期全真道的發(fā)展分期;金末元初東平學派的學術思想;宋元之際的嘉興魏塘吳氏史事探賾
《中山表文》抄本,為海內孤本,全書六卷五冊,原缺第二冊(卷三),存四冊217拍。此書是琉球使節(jié)毛如苞乾隆二十四年出使中國請求冊封時撰寫的奏表式樣,體現了朝貢關系及琉球中山王的中華認同,為琉球民族英雄林世功舊藏。今藏于日本米澤市立圖書館。
本書是第四屆財稅史論壇會議論文集,共遴選、收錄論文33篇。會議以中國傳統時期的財政體制與國家治理為主題。參會論文討論了唐宋元明清的各項財政制度、地方財政、財政與國家治理等問題,少數論文也論及民國時期財政問題。參會論文選題較為廣泛,討論的問題涉及傳統時期中國財政問題的諸多方面,但問題的共同旨歸是全面地揭示了財政對國家治理
本書由國家重點學科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辦,反映中國思想史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tài)。本書內容涵蓋先秦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學、明清思想史、中國宗教思想史,兼及中國思想史研究動態(tài)與書評,比較全面地涉及中國思想史研究的各個方面,反映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書分先秦思想史研究專題”“宋明理學研究專題”“近現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