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歷史與邏輯、經(jīng)驗與思辨相統(tǒng)一的方法論原則,汲取東西方思想史有關“主體”和“主體性”的合理內(nèi)核,立足于當下的生存境遇,提煉出“詩性主體”這一重要的概念和范疇,進而展開系統(tǒng)和深入的闡釋研究。詩性主體之研究,一方面,彌補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對于主體和主體性運思過程中詩性主體缺席的遺憾,另一方面,借用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的思想資
本書在文本考察的過程中主要通過確立一個個思想路標,在思想史境域中,辨清馬克思思想的生成過程與根本超越之處。澄清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的唯物史觀境域,闡明二者共生共長、互為推進的內(nèi)在關系,對于整體把握馬克思思想的理論特質(zhì)以及指導現(xiàn)實實踐都有著重要意義。
本書在系統(tǒng)解讀法蘭克福學派德文原著基礎上,對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三期發(fā)展進行批判性反思,并具體分析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三期發(fā)展的得失,揭示法蘭克福學派從批判理論到后批判理論轉向的發(fā)展趨勢。作為對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進行系統(tǒng)地批判性反思,它凝結著作者對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深度思考;該成果不僅能夠推近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
本書共分三部分:對人類學哲學本身的理論探索;人類學哲學與當代中國、當代世界;對馬克思人類學哲學的初步評介。主要內(nèi)容包括:馬克思的雙重歷史使命、雙重理論視野與雙重理論構建;馬克思人類學哲學思想在時序中的深入發(fā)展;從人類學哲學視域?qū)︸R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新理解;青年馬克思的哲學立場及其開辟的“真正的哲學”等。
本書是弗洛伊德晚年對當時西方人類社會現(xiàn)實進行深入剖析和批判的代表作,首次全面闡述了文明與本能的聯(lián)系與對立。作者重新審視了其早期思想中的諸多問題,把許多關于個體心理的概念運用于文化與社會分析理論之中,家庭、社群、價值以及幸福等概念在本書中獲得了獨特的含義。本書是弗洛伊德后期對西方社會、文化和文明的發(fā)展等問題進行的基于精神
克爾凱郭爾的生存—內(nèi)心性的辯證法是一種反對黑格爾思辨意義上的存在論導向的關于個體的生存與內(nèi)心性的辯證法,通過信仰之跳躍澄清了時間—現(xiàn)世與永恒的關系,凸顯了生存?zhèn)體在有限與無限、時間—現(xiàn)世與永恒之間的辯證張力并通過瞬間問題打開了個體生成的不確定性及哲學的未來向度?藸杽P郭爾借助認識論、道德論和生存分析方法指摘出理性和信仰
“長青哲學”是西方神秘學中深具東方色彩的一支,致力于“合一認識本原”,在二戰(zhàn)后備受關注,對心理學、宗教學影響深遠,樓宇烈先生謂其乃“一種貫穿東西古今、永葆青春與活力的學問”。國內(nèi)目前尚少學者介紹和關注。本書重點介紹了長青哲學的源流、宗旨、特質(zhì)和意義,以長青哲學對宗教的解讀為主線,以《長青哲學》一書為中心文本,探究長青哲
《思想與自身存在》是當代德國重量級哲學家迪特·亨利希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書基于作者在魏瑪古典學基金會尼采學院的講座而形成。全書分為兩部分,即“呈示部”和“發(fā)展部”。第一部分提出主體性的基本思想,第二部分進一步推進這些基本思想。作者的這些講座想要指出,我們?nèi)绾螐囊环N將在主體性進程中出現(xiàn)的諸思想吸收進來的思想出發(fā),去開展哲學
里特爾(JoachimRitter)、格林德爾(KarlfriedGrnder)、加布里爾(GottfriedGabriel)主編的《哲學歷史辭典》(HistorischeWrterbuchderPhilosophie),凡13卷,耗時36年,是哲學概念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該辭典援引精確例證,指示文獻出處,揭示諸哲學概念
陳晏清教授1962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分配到南開大學工作,1986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1993年帶領南開哲學系將社會哲學確定為主要博士研究方向的,2003年又把社會哲學的研究集中到政治哲學方向,也是在我國最先把政治哲學作為主要博士研究方向的,2006年申報國家重點學科時,是把政治哲學作為最重要的學科研究方向,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