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錢穆先生探討中國史學本體、中國歷史精神的精要綱領,是一部探索中國歷史原委的史家經典。錢穆先生認為,研究歷史,首先要有史識基礎,要有關切國家、民族的情懷,要從歷史時間、事件、人物三方面著手,如何看透中國文化特質和民族性,才是史學研究的關鍵。史籍浩繁,本書則提綱挈領,探本窮源,簡要而玄通。面對浩瀚綿長的中華五千年,
本書稿從藝祖革命開篇,探究宋朝推行文治國策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太宗的將從中御守內虛外,真宗的涵養(yǎng)崇儒,宋朝推行文官理政,所以文治昌盛,繁榮的經濟、文化、精致而強化的中央集權終究不能支撐起積貧積弱的政局,使宋代成為中國古代史的轉折點。本書稿論述上邏輯嚴謹,引證正確,史料豐富。語言上深入淺出,方便大眾閱讀,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學
清朝的建立大體與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相同時,清政府實現(xiàn)對全國統(tǒng)治之初,中國在綜合國力上居世界首位,但所面臨的是千年未有之變局,尤其是乾隆、嘉慶皇帝昧于國內外形勢,拒絕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和向外開拓,清朝由盛轉衰。面對內憂外患,焦頭爛額的清朝統(tǒng)治者也在尋求振興,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等等,但最終回天乏力。本書稿論述上邏輯
元承唐、宋、金之余緒,在汲取前朝郡縣制中央集權經驗的同時,又依據(jù)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后的特殊情況和需要,創(chuàng)造了行省制,以實現(xiàn)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中內重外輕、以內馭外的目標。元朝對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是其他王朝所無法比擬的。元朝除成吉思汗、忽必烈等雄才大略之外,其他君主的功業(yè)都比較平庸。本書稿論述上邏輯嚴謹,
本書通過17場大戰(zhàn),講述了兩晉十六國這段最為紛亂又孕育生機的歷史:有兵燹之禍下士人和底層百姓的狼奔豕突,這種無法逃脫的普遍性悲劇讓這個時代處處奏起悲歌;有司馬家族的混戰(zhàn)與算計,道德被踐踏,兵源被摧毀,亂世吞噬著每一個人的靈魂與肉體;有世家大族的興盛與衰落,瑯邪王氏、潁川庾氏、陳郡謝氏等,他們與皇權的互動是這個時代最為絢
◎內容簡介 闖王進京、崇禎自縊,滿人入關、鐵騎飛馳……大明王朝轟然倒塌,但一群熱血男兒依然挺身而出。每一次抗爭與抉擇,都關系著民族的危亡,他們該去向何處? 本書沿著時間軸線,將南明十八年的抗爭史娓娓道來,全景展現(xiàn)亂世的民族抗爭,透析古代官場的權謀與黨爭。忠臣義士與奸佞宵小、內耗與外敵、野蠻與
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潮頭,直面新時代發(fā)展的突出矛盾、現(xiàn)實問題,以全新戰(zhàn)略視角分析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重點地區(qū)的互動機制和合作發(fā)展大勢,以史觀今、以今問史,統(tǒng)籌經濟運行、政治運作、文明演進等核心要素,深刻揭示中華民族開放包容、堅韌不拔的民族氣質和發(fā)展內核,深情而理性地描畫中華民族再次強大起來的風貌和愿景,展現(xiàn)天下
明楚藩王塋園,作為龍泉山另一種歷史文化資源,人們尚可看到一些保存下來的文化遺址,但對于明楚藩王的生平及其藩政,僅有零散的認識。本書重點圍繞明代楚藩的肇始、發(fā)展、曲折、國變,以及南明殘陽等不同時期或重要節(jié)點的相關人物、事件,展開探究,意在梳理明代楚藩發(fā)展進程以及如何豐富龍泉山歷史文化源流,服務于國家級遺址遺產型歷史文化名
《宋史叢考》是由聶崇岐1934年以來陸續(xù)發(fā)表的宋史方面的重要論文編輯而成,包括《宋史地理志考異》《宋役法述》《宋詞科考》《宋遼交聘考》等代表性論文,基本代表了聶崇岐宋史研究的最高成就。內容涉及宋代稅制、地理、軍事、科舉、官制、外交及宋代史料考證,引證詳實,邏輯清晰。作者學養(yǎng)深厚,對宋代史料極為熟悉,特別善于從史料排比中
《中華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論叢(2022年卷)》為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主編的學術論文集。該論文集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旨,歷史學、哲學、文學、政治學等學科范圍內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研究都是論文集的關注對象。論文集以收錄原創(chuàng)學術論文為主,開辟唯物史觀與中華民族發(fā)展史、古史專題、近代史專題、文化哲學、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