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漢武帝南巡霍山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切入,對霍山的歷史淵源、方物考證、古人吟詠、史話傳說、今人詩贊等進行了多方搜羅,從歷史方面,展示了霍山的文化積淀,為讀者呈現(xiàn)了與革命老區(qū)同樣璀璨的另一個認識霍山的角度。同時,本書收錄的霍山歷史文化考證多為精審的學術論文,具有堅實的學理基礎。本書本著尊重歷史、敬畏歷史的原則,多方采擷
本書是一本描繪周口老街區(qū)文化的速寫畫冊。是葛慶亞先生的寫生作品,主要由三川匯聚和淮水之陽兩部分組成。周口城市化進程正高歌猛進,棚戶區(qū)改造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老周口面貌漸行漸遠。本書稿從藝術的角度,試圖重現(xiàn)這座城市的過往歲月和蕭索繁華,描繪周口的蒼桑歲月,旨在留住城市記憶,延續(xù)城市文脈,化育城市靈魂。畫作古樸怡靜
本書內(nèi)容來自“百歲老人口述史”大型公益項目。本項目采訪百歲老人50余人,通過編寫個人傳記等形式挖掘百歲老人的個體經(jīng)歷,最終形成關于家國情懷的群體記憶,將老人的口述歷史制成“人文檔案”。這些百歲老人歷經(jīng)百年風雨,是中國歷史的見證者,他們的口述史也是一部鮮活的共和國歷史,不僅可以作為歷史的記錄,更能以史喻今啟迪后人。
本書選取十部有重要影響的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名著,邀請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等單位的十位專家學者分別主講,揭示學術名著作者的學術思想、學術貢獻以及名著的局限性,引導歷史專業(yè)的學生養(yǎng)成閱讀名著的習慣。本書是海南師范大學近年來開設“史學名著導讀”課程的精選精編,可作為大學歷史學專業(yè)的教材、通識讀物,也可作為中國文史愛好者
《說苑》是部基于春秋到漢代“言談說辯”實踐的集大成典籍。本書從漢語語言學、語用學的視角挖掘其“善說”的語用文化和語言藝術。探討《說苑》中的話語意義、語用目的、語境理論、語用原則與表達藝術、方法,挖掘中國古代對語用實踐的深刻認識,闡釋其言語表達的理論意義與借鑒價值。從中領悟獨樹一幟的中國古代語用學說,為現(xiàn)代語言實踐與研究
本書是一本對客家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和梳理的著作,甚具學術深度和廣度。書稿先梳理客家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再從客家源流、民性、客家民系的歷史作用,以及客家語言、婦女、經(jīng)濟、宗教、文藝、教育、習俗、民居、飲食等方面論述。附有客家研究介紹和客家人口分布等資料。書稿材料搜集豐富,1997年初版時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許多
《定湖筆談》是清代黃景治所撰的筆記體著作。據(jù)黃景治之友謝蘭生在《定湖筆談》序中所言,黃景治喜愛并善于議論,后來耳朵聾了,“不得已舍其舌之鳴而以筆鳴”。本書為黃景治以身世之所閱歷、耳目之所聞見所積累而成。謝蘭生高度評價了集中文章“當于人心”,“時賢爭以先睹為快”,可見本筆記之價值。
本書共八卷,為清人黃鴻藻模仿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所作的一部記錄傳聞逸事的筆記,對廣東地區(qū)的天文地理、災異、風俗民情、人物與傳說等多有記載與考辨,內(nèi)容豐富駁雜。
本著主要以新材料、新問題為中心而開展的有關中國史,尤其是關于從唐代開始直至當代歷史問題的新研究,整個研究內(nèi)容涉及兩大部分,其中一部分為研究篇,該部分是對有關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漢籍紙背宋代文獻、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清代傳牌、新見晉冀魯豫契約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等材料所見新問題的考索。第二部分則是對新近發(fā)
本書以明末清初福建遺民文人為重點研究對象,也涉及留寓他鄉(xiāng)的遺民士人及入閩、入臺抗清的江南遺民士人。主要以上述遺民群體共時性的多元化心態(tài)特征與歷時性的心態(tài)嬗變?yōu)榫索,著眼于閩臺山海結合的地域文化視角,圍繞遺民士人的著述、創(chuàng)作,對清初福建遺民士人在歷史記憶與身份認同意識下的遺民氣節(jié)與家國情懷進行研究論述,探討易代之際遺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