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陳正宏教授從《史記》中選取最具警策意義、影響后世深遠并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解釋擴展,化專深的學問為雅俗共賞的語言,為普通讀者提供了關于《史記》的一個精讀本,讀者可以借此了解、掌握和領悟經典中所含括的社會文化意義與先賢的哲思,同時也可使讀者反觀自身,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從經典中收獲愉悅和智慧。
本書以著名知識人為主角,展現(xiàn)大清衰亡和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是目前第一本以人物而非事件為脈絡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著作,也是第一本全面、立體、真實書寫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專著。內容嚴謹,史料豐富,論證充分,文史融合,語言生動,格式規(guī)范,創(chuàng)新地采用現(xiàn)代化“浪潮”說,原創(chuàng)地提出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三波浪潮,注重突出經世致用、大變局、現(xiàn)代化,“借人
本書闡述了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理論基礎、生成機制、內在意蘊、重大意義、實現(xiàn)路徑等,是闡釋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一部理論讀物。具體內容包括:與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使命任務相適應的文明新形態(tài);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中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等。
本書收錄了北京大學鄧小南教授近五年的學術隨筆、評論以及對談等。作者以四輯的內容為讀者呈現(xiàn)自己關于學科建設、精神傳承等的思考與觀點,頗具啟發(fā)性。其間以事系人,用細致的筆墨勾勒出一幅幅學人風貌,傳遞出先輩學人的襟懷、風骨、信念,讀來讓人尤為動容!跋M麃碜约儩嵏蓛簦瑏碜詴晨旖涣,來自讓人得以學海徜徉自由思考的精神家園
本書提綱挈領、要言不煩,可謂許倬云先生中國古史及文化比較研究之“門徑”。 上編“社會與國家”,作者以比較研究的方法,從地理環(huán)境、農業(yè)經濟、國家形態(tài)、思想方式等角度,回溯華夏中國熔鑄、成型的歷程,并與世界史上同期其他文明之演變對照討論; 下編則以“傳統(tǒng)中國與社會”為題,討論了中國古代民族融合
本書為有關“古代中國社會轉型的各個轉折點”之學術論文的合集,由許倬云先生從其經典作品《求古編》中選擇篇目重新編排,聚焦?jié)h代以前中國社會與文化的整合,從周人的興起與社會變動、周代的社會與生活、秦漢帝國的轉型三個方面,對這一時期政治、文化、農業(yè)、經濟體制等諸要素加以討論。不僅厘清這一古代中國成型期社會生活方面的諸多方
《一個瑞典人眼里的中國》分為上下兩卷,共25章,原著以瑞典文在斯德哥爾摩出版。作者詳細記錄了其在中國的生活、工作、游歷、見聞和數十年的實踐,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整體面貌。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的國土、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官話和普通話、舊學制、山西大學堂、傳教士、在中國的田野考察、旅行記憶、救援探險、中國舞臺、貿易和工業(yè)
本書以南京、蘇州、揚州、徐州、無錫、常州、鎮(zhèn)江、南通、鹽城、連云港等十三座城市為敘述主線,不僅從地理疆域上交代了一個輪廓清晰的江蘇,同時又勾描出江蘇省的文化全景。
本期共刊載《閻敬銘家書》《葉志超李鴻章甲午往來電》《李景銘留日家書》吳士鑒的《直講簪豪記》、鄒嘉來的《儀若日記》,以及《天津檔案館藏中國銀行史料選編》等6篇珍貴史料。其中《閻敬銘家書》和鄒嘉來的《儀若日記》是前刊的接續(xù)!度~志超李鴻章甲午往來電》原件收藏于日本,內容涉及甲午戰(zhàn)爭中日兩軍作戰(zhàn)情況,關于平壤之戰(zhàn)、鴨綠江之戰(zhàn)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律師興、訟師滅”,律師是西式舶來品,中國傳統(tǒng)社會原有的是訟師,兩者有類似,又有不同,一個是正式法定職業(yè),一個是在地下或半地下活動。本書聚焦清末民初法律服務群體的近現(xiàn)代歷史轉型,從明確訟師和律師法律服務群體界定入手,梳理由訟師到律師的轉型進程,清晰“新從何處來”“舊向何處去”,描述舊訟師的生存狀態(tài)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