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一種獨特的哲學視角向讀者引介倫理學,這種視角融合了規(guī)范倫理學的核心問題(諸如“什么東西有價值”和“我們的道德責任是什么”)與元倫理學的根本問題(諸如“什么是價值”和“道德責任由什么構成”)。這部著作兼顧當代討論與經典文本,精辟闡發(fā)了霍布斯、密爾、康德、亞里士多德和尼采等思想巨擘是如何開展道德哲學研究的,尤其關注
本書為科學哲學專著,重點從以下三個層面對科學認識論進行了系統(tǒng)重構和闡述:(1)有關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存在與認識、物質與意識、具體與抽象、異與同、實與名、客觀與主觀、時間與空間、語言與邏輯等及其相互關系;(2)有關科學認識反映存在的形式和內容,也是事物的形成和變化發(fā)展的基本認識問題,如事物的特性,概念、分類、屬性、
政治哲學與倫理學是與人類日常生活關涉最密切的哲學學科。有人才有社會,有人才有倫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最基本的即是合作與共識,在《秩序的理由》中,哲學家趙汀陽將政治學和倫理學的底層問題概括為他人不同意的社會事實,探詢合作是怎樣達成的?共識是如何取得的?幸福是如何可能的?作者批判了當代倫理學對現(xiàn)實價值的忽視和政治學對個人
學哲學、用哲學,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好傳統(tǒng)。本書基于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需要,系統(tǒng)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觀、實踐觀、歷史觀、發(fā)展觀、群眾觀、價值觀、國家觀、文化觀、民族觀、宗教觀和科技觀。力求講清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在哲學發(fā)展史上實現(xiàn)的偉大變革,在當前的發(fā)展狀況及其最新理論成果,在當代中國的重大指導意義。
《馬克思價值理論研究》第1版于1923年出版,此后又推出了三個版本。本書分為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論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兩個部分。魯賓認為政治經濟學并不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物質技術方面,而是研究它的社會形式,也就是構成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的生產關系總和。生產的技術條件只是作為假設包含在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之內。魯賓較早地強
多少個世紀以來,詩人和哲學家們都在贊頌著大自然對人們的益處:貝多芬從巖石和樹木中獲得靈感;華茲華斯在踏過石楠地時吟出詩句;特斯拉在公園里想到電機……弗洛倫絲威廉姆斯對這些故事中大自然所蘊含的能量充滿好奇,開始探索其對人腦的積極效應背后的科學。從日本、韓國、英國,到芬蘭、美國,再到新加坡,她的
本書是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思想與時代”浙大哲學公開課的文集,匯集了每一講的報告文本,涉及外國哲學、中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學、藝術哲學等各個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主講人有倪梁康、孫周興、陳亞軍、董平、彭國翔、何歡歡、劉東、何善蒙、曾劭愷等學者,展現(xiàn)了浙江大學哲學學科的學術實力和風貌。包括,董平《中國的軸心文明及其突破
兒童心理健康活動訓練手冊·感恩與生命教育
本書共分為八章,內容包括:人性之本的提出與懸疑、人性的金字塔結構、金字塔結構的基石及內涵、人性的四大自然法則、人性之本與人類社會進步的機理、國家在人性中的意義要素、人性之本與社會治理。
不論是對于人類知識還是信仰中的信念,萊布尼茨哲學所涉及的理性以及認知合理性問題都極具探討意義,其中信仰的認識論論證在萊布尼茨哲學中占據著一個重要的位置。信仰的認識論論證旨在對信念的形成機制、過程、手段及其知識可能性等問題進行研究,萊布尼茨的理性主義立場使得這一論證過程呈現(xiàn)出一種哲學式思維,對于這一特點國內學界相關研究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