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十多年來,曉峰有機會親身參與美國大學的招生過程。借本書出版之機,他以敏銳的洞察力和細心的態(tài)度向讀者分享了他的所見所聞。
閱讀本書,讀者將有機會了解這些過程背后的人物以及他們的價值觀。曉峰將這段非凡的旅程當作一項個人的事業(yè),因為這對他來說是如此珍貴。他在書中分享了自己從在中國接受教育到在阿默斯特學院工作,再到攻讀博士學位的心路歷程。
作為阿默斯特學院的院長,我知道對大學升學過程存在著諸多誤解和半真半假的說法,尤其是對中國的學生和家庭而言。曉峰通過他的文字仔細澄清了這些誤解,并為考慮赴美攻讀本科的學生提供了周到嚴謹?shù)慕ㄗh。我尤其欣賞他對博雅教育的獨特價值,以及美國高等院校為向全球更多學生提供這種教育理念所做努力的闡述方式。
我作為曉峰在阿默斯特學院的同事,很幸運能向他學習。我也很高興,讀者能通過這本書有同樣的機會向他學習。我想象不出還有哪位中國學生的引導(dǎo)者能如曉峰這般優(yōu)秀了。
邁克爾·埃利奧特(MichaelElliott)
阿默斯特學院第二十任院長
序二
2004年10月,我在美國博士即將畢業(yè)的時候,參加了麥肯錫公司洛杉磯辦公室的面試。面試要在幾個小時里連續(xù)見幾位面試官,結(jié)束后我看到所有的面試官走進一間大一點的房間,關(guān)上門開始討論(當然我們在外面什么也聽不到)。我和所有被面試者一樣,懷著巨大的好奇:那扇神秘的門后面在發(fā)生什么?他們在討論什么?按照什么原則討論?按照什么程序討論?最后如何做決定?
最后,結(jié)束后40分鐘,我收到了電話通知,說恭喜我被錄取了,我無比高興。還記得那個時候我和華章兩個人正在開車回家的路上,于是我們停下車來一起去吃了一頓美味的港式午餐。消息當然是好消息,但是那扇神秘的門后面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我當年還是一無所知。
2006年,我變成了坐在面試桌另一邊的人,也在面試結(jié)束后走進那扇神秘的門,到了門的另一邊。后來在我的職業(yè)生涯里,一次一次地有機會從門的一邊到另一邊:在麥肯錫十年里的九年中,我都會作為面試官面試申請者;隨著職位的升高,我會作為評估者參加每年兩次對員工的評估會;十年后我又成為被面試者在西雅圖一天參加了七場面試,包括比爾蓋茨本人和他當時的夫人梅琳達。2015年開始,西方最著名的獎學金項目,牛津大學的羅德學者項目首次招收中國籍的申請人,我做了首屆五年的終選輪的面試官。我們每次的面試和討論是一個一整天閉門會的過程,所以看到曉峰書里對招生官的工作和工作環(huán)境的描述(其實是很簡單的一間大房間),覺得似曾相識,倍感親切。
我想這扇神秘的門后面在發(fā)生什么,會讓所有申請者都產(chǎn)生巨大好奇。但是首先,有機會到這扇門后的人非常少;其次,由于各種原因(公司保密要求、獎學金保密要求等),哪怕有這樣的機會走到門后,也很少有機緣可以記錄這個經(jīng)歷和過程。所以大概一年前,當曉峰告訴我,他準備把自己最近十二年在美國頂級大學做招生官的經(jīng)歷寫成一本書的時候,我非常欣喜并充滿期待,因為這樣系統(tǒng)的記錄和敘述在中文世界里還處于空白。而曉峰有各種稀缺條件的完美組合,是可以寫這本書的人。
如今我手捧這本書的文稿,為有幸能夠?qū)懸黄涛淖尭嗳丝梢钥吹竭@本書而深感歡喜和榮幸。
曉峰這本書的主線是他20132024年在美國兩所頂級文理學院做招生官的經(jīng)歷:20132015年在圣十字學院的第一份工作,以及20152024年在阿默斯特學院擔任學院招生錄取辦公室副主任和國際招生錄取主任。但在這條主線之外,曉峰記錄了兩條副線:一條是他自己從山東農(nóng)村開始的成長經(jīng)歷和職業(yè)路徑;一條是他自己在留學和工作中對在世界各地遇到的大量人和事的觀察和思考。這三條線在一起,讓這本書變得難得的豐富和立體。
為什么說這是一個獨一無二、填補空白的敘述呢?什么是我上面提到的稀缺條件和完美組合呢,下面就跟大家展開說一下。
稀缺條件之一,當然是美國頂級大學做招生官的經(jīng)歷。
中國大陸出生,在美國留學,然后進入這個大學招生行業(yè)并一干十幾年的人,據(jù)我所知,到目前為止只有萬曉峰一個人。
大家可能想,我聽說過不少人做名校的面試官呀。其實,美國大學的招生是有兩部分(書中自有詳述),一個是全職的大學雇傭的招生官,一個是幫助大學面試的校友志愿者。這些校友是每年招生季做志愿服務(wù)的,與招生官是不一樣的,他們沒有申請審閱和做錄取決定的資格。曉峰以華人身份做了十幾年的全職招生官,一直到在阿默斯特學院負責全世界的國際學生招生和在美國本土招募美國學生,他的經(jīng)歷是獨一無二、前所未有的。所以我非常感謝曉峰能把這些感覺遙遠和神秘的大學招生過程以長期、專業(yè)、親歷的視角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稀缺條件之二,是曉峰自己的從留學生到職場和職場一路晉升的真實經(jīng)歷。
美國的全職招生官很多,但幾乎沒有人是在中國長大,作為一個留學生到美國,之后從事這個很小眾的行業(yè)的。曉峰毫無保留地描述了自己的經(jīng)歷:從初到美國的手足無措,到拿到第一份工作,發(fā)現(xiàn)作為一個中國人竟然有機會給美國大學招美國學生的震驚,再到第一次開車出差,開車時候手心出汗,這些描述都讓人倍感親切。雖然曉峰現(xiàn)在的工作經(jīng)歷光鮮亮麗,但是他愿意坦誠分享自己從不會到會、從不敢到敢的跌跌撞撞的成長之路,讓人感到很親近,真是每一個能讀到這本書的朋友的福氣。
稀缺條件之三,是曉峰帶來的美國高等教育界的視角。如果說某一個學校具體的錄取過程是樹木的話,整個美國高等教育行業(yè)發(fā)展的趨勢,以及它和世界包括中國,但不限于中國的關(guān)系,就是森林了。
曉峰最近幾年一邊全職做招生官,一邊在職攻讀高等教育的博士,并在2024年春天順利畢業(yè),這讓人很敬佩。所以他一方面有一線的、豐富的、實戰(zhàn)的經(jīng)驗,一方面又在美國高等教育界有看到森林的機會。難得的是,幾年的時間里,他不僅看到,而且開始培育這個森林里的新領(lǐng)域。他在行業(yè)主流媒體發(fā)表過多篇高質(zhì)量的英文觀點文章,在幾乎所有的行業(yè)會議上做招生錄取議題的設(shè)定和分享,因此他也成為行業(yè)里的意見領(lǐng)袖,并且擁有了廣泛的美國招生錄取行業(yè)和高中升學咨詢行業(yè)的人脈關(guān)系。這是非常難得的。我在看書的過程中,經(jīng)常感嘆于曉峰的不斷進取和努力。如果不是他寫下這些經(jīng)歷,我們是沒有機會知道這些行業(yè)森林層面的洞見的。而且因為曉峰的國際招生工作不僅包括中國,他還有去歐洲、美洲、亞洲以及非洲的機會,這讓我們可以跟隨曉峰的筆,看到一所美國大學是如何將培養(yǎng)全球人才和恪守教育公平的理念落地的。這里面有大量令人動容的故事。
這三個獨一無二加起來,我想你肯定會認同我說的,這是我們中文世界里面的一個空白,非常感謝曉峰通過這本書一下子填補了三個空白。所以是獨一無二的三次方了!
但是這還不是全部,最重要的是,這本書也提供了大量對申請者家庭切實有效的、具體的操作指南。比方說美國頂級名校到底看重申請人哪些方面的素質(zhì)?他們又通過怎樣的方法去確認這些素質(zhì)?
而這里的難點在于,這并不是簡單的原則和條文。這些條文,說實話,你在各個學校網(wǎng)站上就可以免費看到。條文和原則本身是不夠的。打個比方,美國憲法就是一張紙上的文字。但是這部憲法如何通過各種機制和博弈被維護,才是憲法的精髓。這張紙如果給到任何一個國家,它是不是就會變成美國呢?不會的。因為原則是通過工作的流程,大量具體討論的博弈和平衡而具象化的。
如果借用憲法的比喻,曉峰的書里最值錢的,就是看到一個從業(yè)人員說如何把這些看上去抽象的原則和價值觀,落實到每一個申請人、每一次面試、每一級篩選的過程中的。這樣的視角更是市面上獨一無二的。
不夸張地說,在留學申請這個領(lǐng)域,現(xiàn)在充滿了人為制造出來的焦慮。輔助孩子進入名校,現(xiàn)在是個巨大的產(chǎn)業(yè)。幾年前我就聽說一些家庭,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地做準備,同時雇用兩三個中介,每個中介的花費大概要百萬人民幣,就覺得非常震驚。
我想這后面展現(xiàn)出兩個因素,一方面是中國家長對孩子們的愛和對教育的重視,我們認為孩子能夠進入名校會是他人生路上的分水嶺。另一方面,也說明因為有巨大的信息差而造成了中國家長巨大的迷茫和焦慮,所以才會同時選擇兩三個中介,而且支付極其高昂的咨詢費。
我接觸過的很多在這條路上的家長,他們花了很多錢,并沒有更明白,反而感覺越咨詢越糊涂。似乎知道了很多,但是還是不知道路在何方?因為很多信息之間是矛盾的,很多路上有所謂的成功者,但是也有大量的事實是被掩蓋了的。
因為這些信息差和巨大的利益,這個市場巨大而混亂。這對中國的申請者而言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對付出大量財力和精力的家庭更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曉峰的這本書,是對在這條路上的中國家庭的巨大支持。我們算一下的話,買這本書只需要花費幾十元人民幣,就可以得到最犀利的洞見;一本書,就可以知道那扇神秘的門之后的真實故事?催@本書可能是留學之路上性價比最高的投資了。
最后,美國大學的申請也好,曉峰的敘述也好,其中最重要的共同點就是對真實的看重。曉峰真實地分享了自己的從業(yè)經(jīng)歷,也提到了在申請過程中招生官如何通過申請材料去構(gòu)建一個真實的申請者。說到底,大道至簡,真實的東西最有力量,我想當你看完這本書,會和我一樣認同這一點。這就是這本書的真正價值所在。
李一諾
一土教育創(chuàng)始人
序三
收到為老朋友萬曉峰博士新書作序的邀請,感念之余,開卷贊嘆,這書名也太喜興了吧!恭喜!你被錄取了這話還來自一所美國著名文理學院的前招生辦主任。萬老師啊,沖著這喜感滿滿的名字,當浮一大白。不禁想起來,當年在四中國際校區(qū),春末夏初發(fā)榜的日子,看著孩子們盆滿缽滿的豐收景象,曾信口胡謅打油詩一首以記:
捷報頻傳恨手遲,個中甘苦我心知。
卻將豪情寄筆墨,一樹春花一樹詩。
初識萬老師,還是在他服務(wù)于圣十字學院的時候。在書中,他描述了初出茅廬時四中師生對他的支持和信任,我也是感慨頗深。我們四中的葛老師以其學識、認知,還有善良,成就了這美好的開始。20132014年,正是我們力推美國文理學院博雅教育的時候,那時北京乃至全國的留學生家長群體大多還停留在只關(guān)注藤校甚至哈、耶、普、斯、麻的階段,對于文理學院基本上不知道也不屑了解。我所在的北京四中連續(xù)四年承辦了美國頂尖文理學院巡展,我們盡心竭力地接待招生官們,為北方各省市的美本學生和家長提供一個直接面對招生官的平臺。萬老師作為阿默斯特的代表也多次出席。我所求的特權(quán)也只有兩項:其一是每一位文理學院的招生官都由一名我校的應(yīng)屆畢業(yè)生做全職陪伴;其二是整個招生宣講的面試環(huán)節(jié)會給四中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我當然也是有私心的。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北京四中國際課程班的畢業(yè)生普遍會申請若干所文理學院,大約會有30%的孩子最終選擇接受文理學院的博雅教育。我覺得,這也算是一份功德。
泡一杯香氣濃濃的茶,慢慢品讀萬老師的心路歷程,我能清楚地看到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成長為智者的過程。萬老師用他的故事告訴后來人,對于教育,應(yīng)該進行怎樣的思考;對于孩子,可能從哪些方面獲得成長。他對于教育公平和教育改變命運的不懈追求,令我激賞。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經(jīng)常感嘆造化神奇,似乎一切都剛剛好。而萬老師在這一個又一個剛剛好當中,實現(xiàn)了自我成長與饒益眾生的美妙結(jié)合。
忽然想起辛棄疾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更直白一些的,就是木心先生的那句歲月不饒人,我亦不曾饒過歲月。這兩句話,送給即將在教育之路上再展新篇的萬老師,剛剛好!
石國鵬
深圳曼徹斯通城堡學校中方校長
北京四中國際校區(qū)前校長
歷史教師
序四
認識曉峰已經(jīng)很多年,最初大約是在他初涉國際招生領(lǐng)域的時候。在我印象里,他一直有著高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深厚的教育情懷。這么多年,由于工作原因和他的往來愈加頻繁,我也愈加感嘆,要怎么樣形容在這個行業(yè)里、在我工作和生活的周圍,這樣一位令人欣賞和敬佩的專業(yè)人士。而今天讀到他根據(jù)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和人生感悟撰寫的這本書,我一下子捕捉到了一直想描述而不得的他的一種狀態(tài)。
我以為,在他身上一直有一種少年氣!
曉峰有少年的英氣,這不僅僅是對他外貌氣質(zhì)的形容,看他年少時從家鄉(xiāng)獨闖京城,過往青春歲月里瀟灑恣意,看他初入職場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節(jié)目的空中交匯中縱橫寰宇、英姿勃發(fā)。
曉峰也有少年的志氣,看他目標篤定、遠渡重洋,探索人生新境界,也看他在自己深研的領(lǐng)域不斷精進、融貫中西,以一己之力推動美國本土精英院校對于國際學生特別是中國學生的招募和重視。
曉峰還有少年的才氣,他愣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完成了國際教育領(lǐng)域的博士學位,同時也活躍在各個招生咨詢組織和行業(yè)圈子,引領(lǐng)深度的觀察和研討,作為美國高等教育的招生代表揮斥方遒。
曉峰更有少年的豪氣,他不遺余力地為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世界各地優(yōu)秀國際學生和美國高等教育院校牽線搭橋,看他無數(shù)個日夜奔赴遠方,發(fā)現(xiàn)英才,傳播文理教育理念,看他無數(shù)個精彩瞬間的背后無私付出,甚至也有冒險。
很自然,這樣少年氣的曉峰,吸引了無數(shù)行業(yè)內(nèi)外的粉絲,也影響了莘莘學子,成了激勵他們的一個明星!他堅持自我,遵從內(nèi)心,不懈追求,給我們所有人樹立了一個榜樣!
基于多年的合作和了解,我在認真拜讀曉峰著作的同時,真心感佩他在行業(yè)里的貢獻。他讓很多人明白,國際教育從來不是一種奢侈品,每個人都有權(quán)享有和獲益。
寫書如十月懷胎,曉峰給我看過他的初稿和定稿,我能真切感受到他在每一句話上的斟酌和推敲。讀他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正在看日本儒學大家岡田武彥的《王陽明大傳》,我想讀過曉峰的新書,你會深深體會到,他除了具有少年氣,也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有人說大學求學、探索國際教育就像是在爬山,風光旖旎卻充滿挑戰(zhàn),何其有幸成為曉峰的同行者!祝福曉峰!
蔣小波
北京鼎石學校大學升學輔導(dǎo)總監(jiān)
中國升學指導(dǎo)研究中心(ChinaICAC)創(chuàng)始主席
序五
中美兩國在經(jīng)濟上相互依賴,中國家庭對子女赴美留學,無論是高中還是大學階段,其興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濃厚。
為什么興趣如此濃厚?這些家庭希望實現(xiàn)什么目標?他們在入學之旅中帶著哪些迷思?學生們自己又抱有怎樣的希望?這些希望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實現(xiàn),或受到挑戰(zhàn)?
萬曉峰博士既是曾經(jīng)的留學生,也是招生行業(yè)的專業(yè)人士。他親身經(jīng)歷了美國教育,因此他能夠?qū)人敘述、實用建議、文化分析以及他的個人經(jīng)歷交織在一起,以獨特的方式呈現(xiàn)給讀者。一方面,這本書為希望成為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教育橋梁的國際教育工作者和招生官而寫;另一方面,這本書也適合全球化時代希望提升跨文化理解力的人來仔細閱讀。
在閱讀過程中,萬曉峰博士的個人經(jīng)歷,他對大學招生、教育市場現(xiàn)狀的反思,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學生無與倫比的關(guān)愛,以及他認真踐行美國精英大學在招生錄取過程中的使命感,均令我折服。我既深受感動,亦深受教育。我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我們還會繼續(xù)聽到萬博士不可或缺的聲音!
馬塞爾·戈蒂埃(MarcelGauthier)
WLSA上海學校外方校長
上海美國學校名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