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經濟史(1949-2012上下)(精)》分上下兩卷共30章的內容。具體研究了新中國勞動經濟制度的歷史起點、新中國勞動就業(yè)制度的建立、新中國工資制度的建立、新中國勞動保險制度和職工工資福利制度的建立、農村個體勞動制度向集體勞動制度的轉變、計劃經濟體制下城市為中心的勞動就業(yè)制度、計劃經濟下的工資制度等經濟問題。
		
	
宋士云  男,1966年4月生,山東陽谷人,經濟學博士(后),現任聊城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山東省經濟史研究理事會副理事長、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學會理事。1998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1年,被評為山東省高等學校省級中青年學術骨干。      宋士云,1989年7月,畢業(yè)于聊城師范學院,獲哲學學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95年7月,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學位;2005年6月,畢業(yè)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2007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出站。    長期致力于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guī)劃項目2項(均以“優(yōu)秀”鑒定等級結項)、省部級課題8項;出版學術專著5部,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中國人口科學》《世界經濟》《經濟管理》等報紙雜志發(fā)表論文80余篇;獨立或第一作者研究成果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5項、i等獎3項。
上卷目錄
第一篇  兩次社會經濟形態(tài)轉變中的勞動經濟(1949—1956)  
第一章  新中國勞動經濟制度的歷史起點
  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tài)下的雇傭勞動制度
    (一)  招工用工制度
    (二)  勞動管理制度
    (三)  工資制度
    (四)  勞動保險制度
  二  新民主主義勞動經濟制度的建立和擴展
    (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勞動經濟制度
    (二)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勞動經濟制度
    (三)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勞動經濟制度
  三  新中國成立前后的人口與勞動力資源狀況
第二章  新中國勞動就業(yè)制度的建立
  一  對失業(yè)人員的救濟與安置
    (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嚴重的失業(yè)問題
    (二)  解決失業(yè)問題的政策和措施
    (三)  解決失業(yè)問題取得的成效
  二  勞動力統(tǒng)一招收與調配制度的形成
    (一)  勞動力招收政策的制定與調整
    (二)  勞動力統(tǒng)一調配制度的建立
    (三)  以固定工為主的用工制度的形成
    (四)  農村勞動力流動逐漸受到限制
  三  企業(yè)勞動管理制度的建立
    (一)  企業(yè)勞動定額的制定和實施
    (二)  企業(yè)初步實行編制定員制度
    (三)  企業(yè)勞動保護的加強
    (四)  整頓與鞏固勞動紀律
  四  勞動力職業(yè)技術培訓的開展
    (一)  失業(yè)工人的轉業(yè)訓練
    (二)  后備技術工人的培訓
    (三)  勞動力培訓的成就與經驗
  五  就業(yè)增長與就業(yè)結構變化
    (一)  1949一1956年人口與勞動力資源的變化
    (二)  就業(yè)人數擴大與失業(yè)率下降
    (三)  勞動力就業(yè)結構的變化
第三章  新中國工資制度的建立
  一  工資制度的調整和初步改革
    (一)  工資制度的個別調整和存在的問題
    (二)  以大行政區(qū)為主導的初次工資改革
    (三)  國家機關的供給制和工資制的變革
  二  1956年全國統(tǒng)一進行的工資改革
    (一)  工資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二)  工資改革的主要內容
    (三)  工資改革的意義和問題
  三  私營企業(yè)的工資調整與改革
    (一)  公私合營前私營企業(yè)工資的調整與改革
    (二)  新公私合營企業(yè)的工資改革
……
第二篇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勞動經濟(1957-1978)
下卷目錄
第三篇  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的勞動經濟(1979-1991)
第四篇  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勞動經濟(1992-2001)
第五篇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勞動經濟(2002-2012)
中國勞動經濟史大事記(1979-2012)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