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主要是對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論性與全局性的重要問題,進行了集中的理論意義上的解說。這一卷可以說是全書的總綱部分。本卷通過十個問題,從理論上梳理了歐美文學“中國化”的研究的必要性、“中國化”概念的基本內(nèi)涵、發(fā)展演進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經(jīng)驗教訓,并揭示了歐美文學“中國化”進程與百年來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
本卷著重于考察清末民初(1840-1919)歐美文學最初的譯介之中國化進程,通過十四個問題討論了幾個主要議題:一是闡明清末民初思想啟蒙運動與文學革新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以及文學譯介“需求—契機—機制”的形成過程;二是討論晚清文學譯介理論和實踐方面的一些核心觀念與代表人物,三是分析和評價晚清文學譯介的策略、效果與市場機制影響
本書是從洪子誠先生的十余部學術(shù)著作及其他發(fā)表的文章中精選出的27篇組成,力求以簡約濃縮的方式較為全面地呈現(xiàn)洪先生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的精華部分。本書以三個專輯的形式,突出他有最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凸顯他為當代文學研究提供的重要議題、思路、方法和范疇,也嘗試呈現(xiàn)他在不同研究階段以不同的方式對相關(guān)議題做出的思考推進。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集體項目“當代外國文學紀事”的子項目,本書是在2013年結(jié)項的在線版/光盤版“當代外國文學紀事”中“當代美國文學紀事”的基礎(chǔ)上修訂增補而成。按照思想境界和藝術(shù)造詣并重的原則,本書從卷帙浩繁的當代美國文學中挑選出66位作家(小說家45位、劇作家11位、詩人10位)及其70部代表作(小說48部、戲劇11
在中國,許多古老的城市都有層層疊疊的文化、文學與歷史積淀,它們與古跡、建筑、街道、居民等景觀、日常生活一起,構(gòu)成了一個城市特有的精神特征和外觀特色。"城市文學地圖系列"選取南京、蘇州、杭州、成都這四個城市,將個中古跡、景點或典故拈取出來,賞析和探討它們在歷來文學文本中所呈現(xiàn)的種種形態(tài)及世事變遷,從而
本書以華茲華斯作品的重要部分——敘事詩——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中的當代鄉(xiāng)村、對詩人自我的敘述、古典與中世紀世界,梳理了華茲華斯在幾個面向構(gòu)筑的理想世界,但這些理想世界都是不純正的,脆弱的,有裂隙的。敘事詩是華茲華斯作品中較少被學界作為一個整體而研究的部分,本書從敘事詩這一入口出發(fā),凸顯了華茲華斯與拜倫式典型浪漫主義之間
本書輯錄早期北京大學開設(shè)“中國文學史”課程的講義三種,即林傳甲的《中國文學史》、朱希祖的《中國文學史要略》以及吳梅的《中國文學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現(xiàn)出20世紀初出現(xiàn)的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文學史以及首開文學史教學的北京大學的風貌。此次影印刊行,林傳甲《中國文學史》選擇的是1910年武林謀新室的校正本(1914年六版);朱希
本書脫胎自北大中文系招牌課――“中國現(xiàn)代文學名著研究”的講稿。在這門課的講臺上,既有教齡數(shù)十載、造詣深厚的名家,也有初出茅廬、思想新銳的年輕學人;每人雖然只講一次,但可以根據(jù)各自的專長,選擇最拿手的題目,展示自己研究的精華。學生們也可在一門課上大開眼界,領(lǐng)略不同的授課風格、治學理路,與中文系幾代名家近距離接觸,感受他們
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界,當人們談?wù)摗拔膶W性”時,主要是在兩個維度上展開,一是從西方形式主義或結(jié)構(gòu)主義的立場出發(fā),探討文學的文本形式、表現(xiàn)對象,二是從中國傳統(tǒng)文論出發(fā),探討文學的形象、風格、個性、韻味等。這兩個方面都對“文學創(chuàng)造力強弱”“中國文化的整體性和創(chuàng)造的個體化理解世界”等命題缺乏深入、系統(tǒng)的思考。本書意在突破中西方
本書是一對中國父母于1993年至1998年六年間寫給在美國讀書的孩子的159封家信結(jié)集。信中的話題涉及孩子在美國學習期間的安全、健康、生活、學業(yè)、交友乃至戀愛等幾乎所有方面。這些信,從父母的視角,記錄了孩子從對異國環(huán)境的陌生到適應(yīng),從在家靠父母到生活自立,從面對學業(yè)挑戰(zhàn)到獲得博士學位,從青春萌動到收獲愛情,從單純青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