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當代四川作家的邊地書寫為研究對象,在社會學視野下考察文學與文化的關系,剖析邊地在接受現(xiàn)代文明時的猶疑彷徨。本書聚焦“傳統(tǒng)依戀”與“現(xiàn)代性焦慮”之間的糾纏現(xiàn)象,通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邊地文化現(xiàn)象管窺當代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建設問題。
本書從中西小說敘事倫理的比較入手,認為西方小說側重德性倫理,明代歷史小說側重規(guī)范倫理。進而結合史傳傳統(tǒng)對小說的影響,從意圖倫理、故事倫理、敘述倫理和接受倫理四個方面對明代歷史小說展開敘事倫理研究。意圖倫理關注敘事主體的倫理訴求,故事倫理分析小說故事的倫理意蘊,敘述倫理考察文本形式的倫理表現(xiàn),接受倫理聚焦敘事接受的倫理解
唐宋時期散文名家名作迭出,呈現(xiàn)出極為繁榮的創(chuàng)作局面。本書以“唐宋八大家”為主,通過對諸多唐宋著名散文作家作品進行講解與賞析,介紹該時期散文發(fā)展脈絡、作家的創(chuàng)作情況,以及各流派之間的繼承關系和獨特風格。本書撰寫秉持求真與務實兩大原則,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吸收現(xiàn)有研究成果,以時代和人物為線索,分為十二講,每講下設若干小節(jié)。
本書共收錄80余篇文章,涉及科學人文、旅行札記、社會熱點、思索感悟等方面的內容,每篇文章都包含至少一篇與之高度融合的自創(chuàng)詩詞或楹聯(lián),以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科技的結合,彰顯時代感與大局觀。
1970年代末以來的當代詩歌取得了很大成就,產生了大量優(yōu)秀詩人和優(yōu)秀詩作,但哪些詩作可以稱為名篇仍充滿爭議,而且顯然在可見的時間內無法解決這類爭議,那么對本書來說,所謂“名篇”應該是將來時的。書中收錄的細讀文章多數專為本書而作,但也包括少數舊作。這些文章深入分析了詩作的思想、藝術和感情,多有獨得之見。在批評的顯微鏡下,
本書作者以細膩的筆法,深厚的感情敘述難忘的小學生活,懷念那么多善解人意、博學多才的老師。人生如有起跑線,它在哪里?作者在這本書里,以自己所讀六所小學的親身經歷,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書中講述的一件件小事,一個個細節(jié)都在解讀“起跑線”如何變成“金色的起跑線”這個難題,答案就在書中。
本書收錄了詩人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一百五十余首兒童詩作品,部分作品曾在各大報刊發(fā)表。作者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用充滿童真、童趣的眼光看待世界,作品既謳歌自然萬物,也講述生活況味,用真實、細膩的筆觸描摹孩子內心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詩歌文字表達了作者自然而直接的情緒,富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詩歌形式不受古體詩格式的束縛,真誠而靈動。文字
書稿為師生之間的故事集。故事是學校歷史記憶和生活空間,故事是學校的文化圖騰和靈魂4氣韻。本書分為如下四個篇章:第一篇:溪畔.仰賢追溯學校與秋白先生的淵源,仰先賢之精神山水,傳承先生之風,傳遞古老信仰,書瀉不變情懷。第二_篇:溪畔,成長分享校園的主人一江南燕,他們在校園里拔節(jié)生長,收獲-路陽光的故事,印刻成長過程中熠熠生
本書嘗試用古代文學體系的方法來研究宋詞與唐宋詩學的互動關系,并且對大一統(tǒng)體系下唐宋詩學對宋代詞學體系組成因素創(chuàng)作、流派、理論、集注的相互影響進行了系統(tǒng)地研究,得出一系列新的觀點。 古代文學體系肇源于上古堯舜禹時期、發(fā)展于大一統(tǒng)時期,它明顯帶有這兩個時段的特點,即復古創(chuàng)新、萬物歸一。復古是文學發(fā)展的目標,目標往往定位在歷
本書講述了文同,字與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人,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著名畫家、詩人。文同出生在農民家庭,自幼上進好學,中年入仕,一生大多數時間在州郡任地方官,他關心百姓疾苦,為民請命,所到之處皆有政績。1079年,文同授命赴任湖州途中,在陳州病逝。文同一生清廉,書畫雙絕,令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