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東亞”的區(qū)域史視角,對始編于江戶時期的《日本史記》一書進行詳細考察,主要討論了為何在江戶初期出現(xiàn)了《日本史記》這樣一部史書、《日本史記》編纂各個階段的具體過程,以及該階段所完成的文本背后包含的史學思想與觀念,及其中包含的中日史學思想元素、編纂的意義和影響等。結合歷史語境,對《日本史記》的編撰過程和史學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地梳理,比較了中日傳統(tǒng)史學方面的異同,并從史學角度探索東亞文化圈的文化互鑒途徑。
自有史料記載以來,中東就是各大國角逐的舞臺。20世紀上半葉,英法兩國是競逐中東的主要勢力。1946年,英國通過暗中支持黎巴嫩和敘利亞民族主義者驅逐法國,但勝利的喜悅很快就因新的競爭對手美國的到來而沖淡。面對誰擁有中東的石油,誰控制蘇伊士運河,支持阿拉伯民族主義還是猶太復國主義等問題,美國都與英國觀點不同。雙方不再是盟友,美國甚至鼓勵和利用中東廣泛的反英情緒,終結了英國在中東的統(tǒng)治,開啟了美國主導的新秩序。歷史學家詹姆斯·巴爾利用新解密的檔案,提出美國才是英國退出中東的幕后推手,當前
1868—1912年是日本的明治時代,“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在西方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運動。本書介紹了日本明治時代的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歷史進程,內容包括從巖倉使節(jié)團到巴黎萬博會,從鐵路等基礎建設到國營的模范工場,從創(chuàng)業(yè)大神澀澤榮一到財閥的崛起,從松方財政與產業(yè)的多樣化到金融政策與中央銀行的創(chuàng)立等,日本明治時期的產業(yè)革命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yè)化道路的國家,并逐漸躋身于世界一流強國之列。本書對研究和關注日本的現(xiàn)代化歷程的學者有參考意義。
本書稿以日本“安保法”的制定、修改和自衛(wèi)權解釋變遷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二者之間的聯(lián)動和日本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為核心,探討日本當前積極謀求政治、軍事大國化及強化日美軍事同盟的內在歷史法律邏輯及其影響。本成果通過對日本修改安保法與解禁自衛(wèi)權源流和歷史變遷的分析,研究日本政府不斷突破“和平憲法”束縛、達到解禁“集體自衛(wèi)權”的目的途徑,結合《日美防衛(wèi)指針》的修改和軍事法的擴充,分析日本邁向軍事大國的實質及其對國際義務的違反
本書共設東北亞歷史與考古研究、東北亞民族與疆域研究、東北亞國際關系研究、東北亞文獻整理與研究和海外譯介5個專欄,收錄19篇論文(包括韓國和日本學者3篇論著的譯文),內容涉及樂浪木簡、好太王碑拓本、北朝樂浪王氏、高句麗渤海研究現(xiàn)狀、遼代大族與西京、東北亞古代文獻整理與研究等諸多方面。
這是一部傳統(tǒng)日本生活與文化的簡史。 全書勾勒了茶道、花道、游藝、飲食等深度影響了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類傳統(tǒng)生活技能及其器物的發(fā)展簡史,重點描述藝術與生活的關聯(lián)和互動,以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傳承和革新。 全書以重要文化人物和文化遺存為立足點,從讓茶文化在日本扎根的榮西到倜儻不羈的佐佐木道譽,從集花道大成的池坊專好、主張侘的美學的村田珠光到完成茶湯美學建設的千利休,從日常的茶湯和插花到桂離宮的審美意識、日本料理的食禮文化、柳宗悅的工藝運動等,既有歷史的脈絡,又有點和面的結合,簡明平易地審視了日本人的民族性和
我們生活在這片名為亞洲的地域上,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疑問: 亞歐大陸明明是一體的,為什么分成亞、歐兩大洲?分界的依據(jù)又是什么?從歐洲人命名亞細亞,到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成為亞洲人,中間又經歷了哪些曲折? 清華大學教授宋念申告訴我們:古地圖是探索亞洲形成史和反思現(xiàn)代性的關鍵一環(huán)。 在新作《制造亞洲:一部地圖上的歷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貴的古地圖材料,描摹了亞洲(及中國)在地圖上出現(xiàn)、發(fā)展、變化、定型的過程,同時觀察了這一過程中的各種權力結構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領土國家在地圖上的呈現(xiàn)與表達。
《鎖國》全書分前后兩篇,前篇以歐洲人為尋找新大陸而開辟的東西兩條新航路為線,闡述了世界性視野在大航海時代逐步形成的過程。后篇以近代初期的日本為考察對象,闡述了在世界性視野形成的歷史背景下日本卻逐步走上鎖國之路的過程。 《鎖國》是一本歷史考察之作,亦是作者對民族精神的反思之作,作者通過史實鉤沉,力陳鎖國之弊,筆鋒直指日本民族缺乏科學精神這一民族精神缺陷,在出版當時引起很大的反響。本書獲得1951年讀賣文學獎。
《南開日本研究》前身為《日本研究論集》,創(chuàng)辦于1996年,由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育部國別和區(qū)域研究基地南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辦,迄今已出版29輯,是中國知網等的收錄集刊。集刊以日本歷史、日本政治、日本外交、日本經濟、日本社會文化等為主要內容,公開向國內外學者征稿,國內外公開發(fā)行,讀者為國內外日本研究者、研究生以及對日本感興趣的普通民眾。
印度人是不是都信印度教? 印度奇葩的種姓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 誕生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居然不在印度境內? ……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印度文明史》里! 關于我們熟悉又陌生的鄰國印度,一本書吃透它! 美國南亞史學者伯頓·斯坦代表作,國外權威教科書,暢銷25年。 全書敘述了印度自公元前7000年起直到21世紀的歷史變遷,將當代印度的政治問題與其歷史聯(lián)系起來。以印度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為主軸,對印度的地緣關系、王朝更迭、宗教文化和社會發(fā)展進行了全面解讀。 運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