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尺譜集成(江蘇卷)》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是繼《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琴曲集成》后的又一項浩大的考察中國民間音樂傳承、見證民間音樂生態(tài)體系的重要工程。工尺譜本上那些力透紙背的完整傳抄,不僅為音樂學家提供了相當重要的音樂與人文信息;同時,其本身也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民眾的整體音樂文化生態(tài)體系的歷史構建與現(xiàn)
《滿目繁華京師梨園故居談(套裝上下冊)》以生、旦、凈、丑、樂諸行當為緯,以生年時間先后為經(jīng),列舉百位在京師梨園界有分量的京劇名伶,對其生平、家世、故居概況分別加以介紹。每位人物為一個獨立篇目,從生平切入,娓娓道來,最終側重于對其故居的變更、建置、居住此地時的重要事件等的描述。每篇文章中配有圖片若干張,主要為人物便照、個
《滿目繁華京師梨園世家譜(套裝上下冊)》是“滿目繁華——京師梨園百年”系列圖書的第1部,主要是梳理了京師170個梨園世家的情況,并為其修譜立傳,記錄了每個梨園世家的詳細情況,諸如歷代成員生辰、乳名、別名、藝名、民族、籍貫、婚姻子續(xù)、登臺時間、應工本料、初習兼習、坐科班序、蒙師業(yè)師、拜師年月、譽稱雅號、拿手劇目、絕唱時間
劉亞明100幅油畫(精)
北京智化寺豢養(yǎng)藝僧的制度使音樂學界了解到,傳統(tǒng)音樂的一脈香火不但續(xù)燃于分布廣泛的民間藝術樂社,也同樣續(xù)燃于分布上同樣廣泛的寺院官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學術界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地意識到,寺廟是傳統(tǒng)音樂*重要的傳播渠道之一。民間樂社演奏的那些藝術品次典雅、傳統(tǒng)風格濃郁的曲目,大都通過寺院道觀的僧侶道士傳播到民間。這條
從一九九三年夏季開始,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鐘思第(StephenJones)合作,對河北省保定市、廊坊市、滄州市及北京、天津郊縣的民間笙管樂“音樂會”進行了為期數(shù)年的普查。普查行程逾萬里,調(diào)查了近百家樂社,采訪了數(shù)百位樂師,錄音曲目數(shù)百首,復印手抄譜本幾十種,拍攝照片千余張,拍攝錄像數(shù)十盤,記
《心跡刻痕20世紀中國油畫名家聞立鵬/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為著名油畫家聞立鵬油畫畫冊,此畫冊精選著名油畫家聞立鵬創(chuàng)作油畫精品,也收錄一些文章,如《力與美的交響》《紅燭與白石》等,畫作內(nèi)容涉及聞立鵬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風景畫創(chuàng)作、人物、風景寫生等,此外還包括藝海紀行、聞立鵬藝術年表、圖版目錄、自述部分。
箋是古代對精美加工紙的統(tǒng)稱。供寫信或題詩等用的小幅箋紙,稱為信箋,也稱詩箋。箋譜是由箋紙集輯裝訂而成,為明清以來的文人墨客所珍賞。 《蘿軒變古箋譜(一函二冊套裝上下冊)》是我國目前傳世箋譜中年代*早的一部,,由明代吳發(fā)祥刻版,分上、下冊。上冊有小引三葉、目錄列畫詩、筠藍、飛白、博物、折贈、碉玉、醫(yī)草、雜稿,共計八目;
我國傳統(tǒng)木刻畫,遠在刻版印刷術大興以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唐代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印在金剛經(jīng)上的插畫,為我們的民族文化建樹了新的豐碑。到了明代末年,一六四四年甲申,胡曰從氏所編印《十竹齋箋譜》,運用當時流行的“饾版”、“拱花”之術,曾使彩色套印木刻畫藝術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明代末年版、拱花木刻彩印
此書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所藏的齊如山百舍齋收藏戲曲、小說的圖錄。每一種書皆為藝術研究院圖書館典藏閱覽部主任俞冰老師親自閱讀,歷經(jīng)幾年整理、撰寫完成。此書對了解齊如山藏書的現(xiàn)存狀況,對齊如山、梅蘭芳的圖書搜集狀況頗有幫助,是值得戲曲愛好者、圖書收藏者閱讀、購買的一套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