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凡45萬言,插彩圖、線描圖等1001幅,折頁3頁,圖表8幀,注釋1077條,以長期調查博物館、工坊與深研原始文獻、與漆藝家廣泛交流為治學路徑,以整體的視野、比較的方法梳理并且全面展現中國髹飾工藝藝術化的歷史進程以及留存于世的經典作品,作為《〈髹飾錄〉與東亞漆藝——傳統(tǒng)髹飾工藝體系研究》姊妹篇,填補了當代學術史的空白
全書共計19個章節(jié),以年代為序,將各時期窯口的繪畫瓷器資料進行梳理,并結合同時期的包括文獻和圖像在內的繪畫資料綜合研究,以期全面真實地揭示出瓷器繪畫的歷史全貌。并以瓷畫圖像為基礎,將其放在放在中國美術史的研究范疇內,討論題材、風格、源流、工藝等問題。
本書深入挖掘了中國紋樣的歷史淵源,從遠古時期到現代,全面梳理了中國紋樣的發(fā)展歷程。書中不僅探討了中國紋樣的文化內涵,還詳細介紹了中國傳統(tǒng)紋樣的種類,如云紋、龍紋、鳳紋、魚紋、花鳥紋等。對于每種紋樣,書中都對其特點、寓意及在文化背景下的意義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此外,本書還介紹了紋樣在服飾、家居、工藝品等領域的應用及創(chuàng)新,為
本書既有中國傳統(tǒng)山水花鳥題材,也有博古、插架等裝飾圖案,還有陶淵明、周敦頤、林和靖等經典故事以及嫦娥、洛神、紅線、花神等仙佛人物圖案。有的圖案署有落款,有的圖案注明畫法。本次合編,乃據景德鎮(zhèn)圖書館藏本加以影印,使讀者可以窺見當時傳統(tǒng)陶瓷繪畫技法之一斑。
《四水歸堂:湖南民間美術研究》分“湘江兩岸”“沅水上下”“資澧拾萃”“洞庭余波”四個篇章,收錄作者自2009年以來在湖南民間美術研究方面的相關論文,共計525千字,配圖約700張。是作者在湖南民間美術研究領域的階段性成果,也是區(qū)域性民間美術研究的著作成果。主要是對湖南民間銀飾、織錦、鳳凰扎染、藍印花布、湘西剪紙、桃源刺
《砂者為上: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70周年紫砂名家作品集》是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徐建榮廠長及領導班子為慶祝建廠70周年編寫的畫冊,同時也是《砂者為上: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志》一書的內容補充。書中前半部分匯集了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中幾十名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廠慶隨筆,生動地描繪了70年來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的歷史沿革
該書以圖錄的形式收錄了近3000幅作品,將剪紙作品按題材分為四個不同種類,通過圖片來展示收集留存下來的精品,不僅為蔚縣非遺在全面整理保護蔚縣剪紙方面填補了一項空白,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一份無比珍貴的剪紙研究非遺文化史料,具有一定的資料性和研究價值。
本項目依托國家社科藝術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傳統(tǒng)設計思想與設計體系研究》(19AG007),最終成果《中國傳統(tǒng)設計思想史綱》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生產與生活的發(fā)展史實,劃分為《四造六作:中國傳統(tǒng)產業(yè)的技術演進與迭代》與《民生八維:中國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流行與消費》上、下兩卷,具體包括營造、織造、鑄造、燒造、木作、編作、石作、金作
IAI傳鑒國際廣告獎是中國知名廣告獎“IAI年鑒獎”在2016年全新改版的非營利性廣告營銷評選活動,由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中國商務廣告協(xié)會、IAI國際廣告研究所于公元2000年創(chuàng)辦,IAI國際廣告獎執(zhí)委會主辦。秉持“搭建行業(yè)交流平臺,見證時代廣告發(fā)展,直擊品牌營銷效果,提供創(chuàng)意策略參考”的發(fā)展宗旨,至2024年6月I
亻革家蠟染至今已有超過三千年的歷史,亻革家女性從生活和生產中汲取靈感,以萬物為根,以身邊的動植物為魂,融合民族的神話和歷史,賦予了蠟染紋樣特殊的含義。可以說蠟染是“穿在身上的史書”,“史書”藏在蠟染紋樣中,亻革家蠟染就是家文化和歷史的最好呈現和展示。本項目涉及具有文化藝術研究價值的蠟染藝術藏品近500件,其中蠟染服飾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