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第二輯其中之一種,唐代史學家吳兢所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本次選用國家圖書館藏明朝洪武三年(1370)王氏勤有堂刻本高清掃描制版,盡可能為讀者展示珍稀典籍歷史原貌。
《縉紳錄》是明清兩朝數(shù)百年間,連續(xù)滾動出版的人名辭典,到民國初年尚有延續(xù),以清代保存的最為完整。清代《縉紳錄》是一套世界上極其罕見的反映一國在較長時段全部文官情況的大型數(shù)據(jù),在中國各斷代中也是絕無僅有的,是傳統(tǒng)社會留給今人最寶貴的官員信息寶庫。本書為滿足當下學界對《縉紳錄》及2019年5月剛剛公布的《縉紳錄》首批公開數(shù)
本書上溯秦漢,下迄明清,縱貫中國歷史長河,深度探尋其中的內在制度發(fā)展邏輯。在宏大的政治史架構之中,作者積極回應唐宋變革、官制沿革等關鍵議題,以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的寫作方式,為讀者普及政治史常識。同時,對于歷代王朝的得失,法律、財政、軍事等制度的優(yōu)劣,作者多有獨到評騭,見解精辟。
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普及歷史知識,本叢書用通俗的行文方式和獨特的寫作思路與選材視角,對中國古人的日常和社會生活作了詳細描述。本叢書分為3冊,從14個方面,精彩展示了中國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層層揭秘了他們的生活細節(jié),讓你無死角地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在靜謐的夜晚,點一盞孤燈,翻開書卷,看古人們的衣食住行、生活日常、過年過
本書為中國著名教育家、理論家、社會活動家錢亦石先生的遺著。全書共六章,講述了中國政治史的分期和研究方法,分述中國自原始社會至唐朝的政治發(fā)展史。除緒論外,其余五章按政治制度劃分,即無政治制度時期、氏族政治制度時期、封建政治制度時期。全書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分析了無政治制度的原始社會、產生政治制度的氏族社會、封建社會(涉及秦
本書通過對西漢前期禮樂、皇權以及官僚體制、鄉(xiāng)里制度等各項制度的研究分析,認為西漢初至漢武帝、宣帝時期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帝制國家建立、鞏固、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同時西漢時期完成了文化整合和族群整合,最終實現(xiàn)了社會整合。
本書是對《地方自治概論》(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的校勘本。原書共7章,概述地方自治的意義、沿革、組織、任務,地方自治工作的實施及地方自治與三民主義的關系等。附《縣組織綱要》和《確定縣各級組織問題》等。本套勘校叢書的原著于1931~1948年陸續(xù)出版,對民國時期中國城市和鄉(xiāng)村基層社會治理的問題進行總結和探索。本次
本書圍繞中國古代的請托犯罪與國家治理展開研究,共13個部分,包括緒論、11章內容、結語。請托是以人情為主要交換憑據(jù),通過曲枉法律規(guī)章,來自謀私利的違法犯罪行為。中國古代對請托犯罪的治理,非僅立法打擊一途,還有事前預防、事中舉發(fā)等措施。比如歷代有為君主都重視從思想意識上教育臣民修身養(yǎng)性、不行請托,要求相關人員、科道官舉發(fā)
本書是一部全面研究北宋熙豐變法的史學專著。作者以宏闊的視野,將熙豐變法置于兩千多年的中國皇朝歷史,乃至世界史中進行考察。書中系統(tǒng)且全面地梳理了熙豐變法的各項重要改革,并運用當代制度經(jīng)濟學等多種跨學科方法論對改革的成本、收益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總結了熙豐變法的成敗得失,揭示其獨特性與超前性。 此外,書中對圍繞變法的激戰(zhàn)過
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甲申易樞事件隨即成為晚清史上的重要拐點,代替恭親王班子的醇親王人馬,與李鴻章為首的淮系北洋、翁同為首的帝黨實現(xiàn)了怎樣的政治共生?而隨著醇親王去世和光緒帝親政,帝后兩黨終于直面最高權力鐵王座,在甲午戰(zhàn)敗與維新派的催化下,這一不可回避的矛盾何以最終走向直接對決?英國、俄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等列強,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