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賀貽孫為研究對象,賀貽孫是明末清初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學家和批評家,其著作大多數(shù)保存了下來,但因其在明清兩朝均未出仕,不授徒亦鮮與外界往來,所以被清代學者忽略,長期以來,對其的研究較為沉寂。全書分為七章,主體章節(jié)是《家世與生平、交游》《代表作〈騷筏〉分析》《代表作〈詩筏〉的分析》《詩文創(chuàng)作》《文學思想、價值與地位的分
朱逌然(18361882),字肯夫,同治元年進士。本書由九部分組成:《孱守齋日記》、《邸居日記》、《使湘日記》第一本、《孱守齋日記》、《庚辰日記》、《使蜀日記》第一冊、《使蜀日記》第三冊、《晴雨記》及書畫二十五幅。朱逌然為晚清重要官員,其生活年代跨越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見證了晚清社會歷史的重大時代變遷,因此,其
柳樹芳(17871850),清代詩人。字湄生,晚自號古楂,自稱勝溪居士,吳江人,柳亞子的高祖。清嘉慶間諸生。纂修《分湖柳氏家譜》,并著有《分湖詩苑》《分湖小識》《養(yǎng)馀齋集》《勝溪竹枝詞》等。本次整理依據(jù)的底本為《蘇州博物館藏近現(xiàn)代名人日記稿本叢刊》影印本。手稿多修改痕跡。為保留原貌,修改痕跡在腳注中進行說明。柳樹芳閱讀
本書為清代文人官員樓汝同撰寫的日記。樓汝同為晚清官員、文人,今存《惜分陰軒日記》稿本一部,藏于清華大學圖書館!断Х株庈幦沼洝菲鹩诠饩w十年(1884),止于宣統(tǒng)三年(1911),記錄了作者近三十年的仕宦和生活情況,極少有輟筆間斷,共計約九十萬字。日記內(nèi)容為研究清末政治、科技、思想、民俗、日常生活等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參考,
本書收錄論文十六篇,分為賦學專論賦史研究文本研究文獻研究海外賦學五個板塊,對于賦學的發(fā)展及演變歷史作了全方面的介紹與闡釋。收錄包括劉祥的《發(fā)明旨意與以文傳人:論史傳文學中漢賦紀事的撰述策略》、房召義的《農(nóng)耕文明的典麗化書寫:農(nóng)賦用典的文化意蘊》、權赫子的《元代科舉程墨<新刊類編歷舉三場文選>東傳》等,所涉論題多樣,有關
《海隱書屋》四種包括《海隱書屋詩稿》一卷、《海隱雜記》二卷、《海隱書屋名勝紀游集》一卷、《祖塋訟案》不分卷。清人胡嗣超撰,手稿本。胡嗣超身歷清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此間正值清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過渡時期。《海隱書屋詩稿》為作者詩歌集,共留詩132首,詩風古樸!逗k[雜記》共記事約423條,內(nèi)容為作者生活在京城以及游幕見
《孔廣陶日記》為晚清廣東藏書家孔廣陶所撰日記,書名題為《鴻爪前游記》,日記記事起于同治九年五月廿六日(1870年6月24日),迄于同治十年五月十七日(1871年7月4日)。其中同治十年四月廿五日(1871年6月12日)前為逐日而記,之后僅記六則(分見同治十年五月初五、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七日)。書前有葉衍蘭《序》
熊從他多回歸,走進邊境小城。沒人知道他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翻越高山,穿過沙漠,趙過大河,熊步履不停,風塵仆仆。這樣一段漫長征途,既為完成一個心愿,也為守護一個秘密...這部作品以新疆人文地理、歷史文化為表現(xiàn)內(nèi)容,通過描繪熊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的游歷和行蹤,講述他在漫游途中的所見所思,包羅萬象。作品現(xiàn)實與幻想交織,哲思與詩
原生態(tài)的云南臨滄,有“天下茶倉”的美譽!睹鼐巢枸櫍号R滄的芬芳》是一部全景式展示臨滄茶地理、韻味、歷史、文化的長卷作品。只有踏遍臨滄茶山,遍飲臨滄好茶,作者才能以抒情的筆調(diào)、紀實的手法,向愛茶人介紹臨滄茶。白鶯山普洱茶、忙麓山昔歸、大雪山野生茶、娜罕、冰島......本書從這些佳茗好茶背后的生長環(huán)境、生長習性和栽培歷史
本書為《司馬光全集》的一種,主要收錄司馬光的集部著作,包括《溫公文正司馬公文集》和《溫公續(xù)詩話》兩種。前者是司馬光的詩文集,共八十卷,凡賦一卷,詩十四卷,文六十五卷,其文記敘周詳,詞句簡練、通達,有自然質(zhì)樸之感;后者是司馬光繼歐陽修《六一詩話》而作,品評、鑒賞時人及前人的一些名詩,也記載了一些文人的軼事、趣聞及詩歌的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