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樂府風箋》15卷,附補遺,選錄漢魏樂府詩156首。從詩歌角度看,黃節(jié)認為樂府詩中”《雅》亡而《頌》亦僅存唯《風》為可歌耳”,“茲篇所采,皆漢魏樂府《風》詩,故曰’風箋’”。所以,漢詩以樂府所采民間歌詩為主,都屬于樂府的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曹魏樂府選錄自曹操至嵇康等人的作品。各詩箋釋均有解題、箋注和音釋等幾部分。取
本書是我國第一部賦學專著。其內容詳古而略今,論辭賦之源流,品評名家名作,兼考證辨析!毒V要》分十五章。首章總論辭賦的淵源與分類;以下十四章分論先秦、西漢、東漢、魏晉、六朝、唐宋辭賦,提綱挈領,分析簡明。陳去病是近代詩人,南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一生潛心詩文與鄉(xiāng)邦文獻,除了潛心研究詩學以外,對辭賦的由衷熱愛也讓他走上了大家之路
《詩言志辨》為朱自清先生詩論專著。爬梳上至春秋戰(zhàn)國時的“詩言志”說,下至漢代的“詩教”說,從“比興”到“正變”,貫穿四條詩論發(fā)展的歷史。著重從理據(jù)角度闡明了“詩言志”的中國詩學傳統(tǒng)。朱自清在書中引用大量詩篇及詩論原著,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文字清雋,論證縝密,公認為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典之作!对娧灾巨q》是對“詩言志”這一概念
本書《詩學綱要》共十九篇。書中首先闡述詩之名義,然后大致以朝代為綱,歷述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發(fā)展過程。作者對詩學的定義可以說非常獨到,他認為詩學的研究對象應為廣義的詩,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狹義的詩與詞中。他一生潛心詩文與鄉(xiāng)邦文獻,除了潛心研究辭賦以外,對詩學研究的由衷熱愛也讓他走上了大家之路。本書關于詩學的論述雖然不及全面的詩文
全書首為總論,繼而分論騷、賦、七、駢文、律賦、詩、樂府、詞、曲9種文體,各體不加節(jié)題。以文體為綱,作品為緯,朝代簡明標舉。各代內容安排以有無變化為輕重,注重其“結晶品”,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詳略頗有懸殊。在作家作品上,多選取各代有關文體丕變者敘述,非以名家為準。觀念上,認為純文學乃“唯美”的,唯美的文學功用在精
《牡丹亭》是明代傳奇小說,為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之一,被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杜麗娘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令無數(shù)人感動,甚至從明到清有許多女性讀者因感傷杜麗娘而心碎至死,真正是中國傳奇小說的最高峰。本版本的注釋者俞為民對中國古典戲曲頗有研究,著述頗豐。本書稿即是他對明代湯顯祖名著《牡丹亭》進行注釋、配圖的普及讀物。注釋
本書是傅斯年先生在1927年擔任中山大學教授為學生講授《詩經》課程時所寫的講義。該講義涵蓋了《詩經》研究史、《詩經》研究方法、《詩經》的地理、《詩經》的藝術性、《詩經》的文學手法等多方面內容,顯示出一個具有深厚國學積淀和系統(tǒng)西學思想素養(yǎng)的學者的學術眼光。此書以講義名之,其實稱為“《詩經》通論”也不為過。其中涉及《詩經》
本書為歷史學家楊念群的雜文合集,文字紛繁,包括“覽史”“閱世”“為學”等方面的隨感。作為歷史學家,作者往往由歷史延宕開去,雜議藏匿于史書中的細節(jié)故事,所述多是“反常識的歷史觀”!胺础笔菍囊馑,在作者看來,常人對歷史認識的種種褊狹已成窠臼。作者將此復原至歷史空間中,重審檢視,提請文質之辯,再議流品度人,探訪那些已成
本書以中西詩學精神的對比與分析來探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發(fā)展。作者詳細考證了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多位詩人與詩評家的理論、著作與對中國新詩萌芽、發(fā)展的看法和不同程度的貢獻,并為他們梳理出了詳細清晰的理論路徑,重申了這些詩評家對于中國新詩誕生、外國詩學理論引入后出現(xiàn)的中西文化互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等事業(yè)的推動,并分別作出了
本書是一本散文集。主要收錄了作者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散文數(shù)十篇。本書精選了包括《鵬城起舞》《又見炊煙升起》《歲月如歌》《冬至陽春生又來》等文章,書寫了作者在創(chuàng)業(yè)及公益路上的成長經歷和見聞感悟、人生旅程中的見聞和對鄉(xiāng)情故土的眷戀,表達了對生活中人、事、物、景的熱愛之情,文筆清新細膩,寫作手法多樣。作者謳歌祖國大好河山,謳歌家鄉(xiāng)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