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近三年來通讀古詩后,撰寫的一部詩學隨筆。作者以史為經,以詩為緯,縱橫捭闔,圍繞著體制、漫游、社交、友誼、傳播、登高、悲秋、風骨、雅趣、苦吟、音區(qū)、色彩、口語、還鄉(xiāng)、死亡、傳家等16個主題,旁征博引,集中描述了中國古代詩人的情感面貌。寫古卻不拘泥于古,而是以古論今,試圖在傳統(tǒng)書寫中植入當代詩學的來龍去脈,尋找漢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又名脂殘本、脂銓本,因第一回正文中有“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一十五字,指明所據底本年代為清乾隆甲戌年,故名甲戌本,現僅存十六回,一般認為是現存的抄本《紅樓夢》中年代最早的。1927年胡適在上海購得,后寄存在美國。1961年在臺灣影印出版,之后海內外翻印不斷。直至今天,內地所有的影
這是一本烈士人物傳記,主要講述了烈士余國禎在被捕入獄后的經歷故事。作者通過第一人稱視角,從烈士余國禎的角度出發(fā),為讀者還原了一名獻身共產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烈士的短暫一生。作者為我們展現了烈士余國禎“寧愿砍頭也不變節(jié)”的高尚氣節(jié)和更多共產黨人不為富貴所惑、不為武力屈服的堅定革命意志。讀者通過閱讀這部作品,可以更清晰地認知到革
本書是一首作者傾注了深情的敘事長詩,如同一道亮麗彩虹,架起人類友誼的橋梁,更連通不同膚色和人種的崇高偉大心靈的交融通道。愿年輕的一代能喜歡這一曲跨越時空的福音。詩歌記錄了白求恩的成長環(huán)境和人生軌跡,更是作者情感燃燒的光焰放射。白求恩的故事就像延河清澈見底的流水和寶塔山上的悠悠白云側盤繞的雄鷹。他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跡,在我
本書是一本散文集,收錄了蔣風先生發(fā)表在不同時期的散文若干篇。選集內容涵蓋緬懷追思(《我的祖父蔣蓮僧先生》)、回憶(《童年》《我的大學》)、游記(《武漢散筆》《湘西尋夢)、交游(《樂平先生為我畫三毛》《在畈田蔣的那些日日夜夜》)、序文(《來自鬼莊園的九九》)以及一些隨筆散記等,形式多樣,題材豐富。該書文字質樸優(yōu)美,展現出
本書收錄了五十余位著名詩人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對北京這座城市的簡單描繪,更是對這座城市歷史、文化、人事的深刻觀察和書寫。通過他們的筆觸,我們可以看到北京的四季變化,感受到古都的古老氣息,同時也能看到首都北京的嶄新面貌。在這些詩歌中,北京的每一個景觀都被賦予了獨特的詩意。無論是故宮的紅墻綠瓦,還是胡同的狹窄曲折;無論
1995年夏天,求是醫(yī)科大學的羅震中與一群醫(yī)學生來到禾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成為實習醫(yī)生,他們即將完成從學生到醫(yī)生的轉變。羅震中從一個只了解醫(yī)學知識的學生開始慢慢感受到“醫(yī)生”這個職業(yè)本身所必須承擔的責任。醫(yī)生的基本職責是“治病救人”,可是羅震中在這四個字背后發(fā)現,醫(yī)生還需要承載的東西遠超這四字的含義——如何跟病人家屬交代惡
本書是一部文學類專著(I2)。作品講述了普通老百姓積極抗日的故事,同時故事中融入端午、龍船、喪鼓、小年、地理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地方民風民性,使作品更像一部風俗文化志。書中的民謠、民歌、龍船號子、喪鼓詞、哭詞,以及別具特色的風味美食,充分展現了豐富的地域民族文化,描繪了仍在民間傳承著的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作者的話來說
本書是一部國內原創(chuàng)的長篇小說。男女主人公的父母再婚,女主人公被母親帶到男主人公家。后來男主人公的父親去世,女主人公被自己的母親丟下,難以維生。男主人公在生活中努力幫助女主人公,把她送出小鎮(zhèn),供她上了大學。男主人公在家鄉(xiāng)生活困頓,而女主人公上大學后前程似錦,他不想拖累女主人公,于是給了她一筆錢,故意說自己有了女朋友,要與
350年以前,我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大文學批評家金圣嘆就說“天下之樂,莫若讀書”,而“讀書之樂,莫若讀《水滸》”。他又說:“不讀《水滸》,不知天下之奇。”而現在我們可以加上一句:不讀《金本(水滸)》,又何以能知《水滸》之奇。金圣嘆博學多才,有豐富的文學素養(yǎng),他對《水滸》做作的評語,其實是通過解剖一只“麻雀”,來討論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