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引言、第一部分“立心”、第二部分“發(fā)明”、第三部分“辯學”、結(jié)語“士宦生涯”五個部分。
本研究即以主敬涵養(yǎng)與格物窮理兩工夫為主線,以“朱子晚年”為切入點,從朱子晚年“智藏”說、朱子晚年修訂《大學章句》“誠意”章以及朱子晚年對“求放心”詮釋的多次修訂等三個方面來分析朱子晚年工夫思想的發(fā)展與完善,并嘗試對“朱陸異同”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本研究認為,朱子自“中和新說”后便對“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工夫守之不
本書以講記的形式,對南宋以來周敦頤《太極圖》作了全面的考證和考察,區(qū)分了現(xiàn)有《太極圖》版本的兩大系統(tǒng);論證了《太極圖》五層圖,每一層都是對太極的描述,并不是宇宙生成論的遞進關系,并由此指出了早期周氏《太極圖》存在的多種謬誤;結(jié)合朱熹《太極圖解》,通過“以朱證周”的思路,解決了周氏《太極圖》標準樣式問題;從最新理論成果出
這是第一部反映宋明理學開山程顥、程頤(世稱“二程”)修齊治平人生的非虛構(gòu)傳記作品。作者以原始史料為依據(jù),以《千家詩》卷首之《春日偶成》破題,演繹了傳主“魯臺望道”“如坐春風”“程門立雪”等典故,膾炙人口;敘介了程顥創(chuàng)立“天人一理”學說、洛陽論道、參與王安石變法,踐行“視民如傷”的“官箴”,文史兼具;述說了程頤創(chuàng)辦伊皋書
《近思錄備考》十四卷,是日本江戶時代第一本講述、注解類的《近思錄》本土衍生文獻,是以宋代葉采的《近思錄集解》為底本進行的二次注解。本次整理,以日本寬文八年刻本為底本!督间浻柮奢嬍琛肥且徊课赐旮,僅有兩卷。該書將中、日、朝三國性理學家的精要論說匯集一處,這既體現(xiàn)了作者宏大的學術(shù)視野,也對研究東亞理學思想傳播有一定價值
本書收《近思錄》研究及仿《近思錄》共三種。1.《近思錄釋疑》,針對朱熹呂祖謙所編《近思錄》及葉采所撰《近思錄集解》,提出很多疑問,并加以解說。2.《近思續(xù)錄》,編者宋秉璿認為朝鮮學者趙光祖、李滉似周敦頤,李珥似二程,金長生似張載,宋時烈若朱熹。他仿照《近思錄》體例,把本國趙、二李、金、宋五先生的言行語錄輯錄在一起,成《
浙江心學指形成發(fā)展于浙江的心學系統(tǒng)。一直以來,學術(shù)界普遍認為宋明心學始于南宋時期的江西陸九淵,陸九淵楊簡王陽明構(gòu)成心學的主要發(fā)展脈絡。本書則認為,先于陸九淵,兩宋之際的浙江思想家張九成就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心學體系。其后,浙江的史浩、呂祖謙、甬上四先生、袁甫、錢時在張九成思想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心學,使心學臻于成熟。楊簡等甬
《永嘉叢書》為清代學者孫衣言編簍刊刻的今溫州地區(qū)學者文獻,是“溫州所刊叢書最著名者”,“校勘精審,最稱善本”。是書隨編隨刻,共計刊印十五種,三百余卷,其中宋人著作十一種,清人著作四種。溫州市圖書館藏有瑞安著名學者張桐舊藏《永嘉叢書》,計十二種,中《止齋先生文集》《水心先生文集》施有朱筆批點,批點內(nèi)容涉及史料考證、文字考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編,共十一章,三編之間既具有連續(xù)性,又保持各自獨立性,圍繞宋明理學的道德政治這一主題展開,具體落實于責任、信任這一具體議題。上編通過橫渠、二程、朱子,論述了從北宋至南宋的宋代理學家的責任觀,具體落實為橫渠《西銘》及四句教,二程《識仁篇》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論、朱子《皇極解》及相關奏疏。中編則聚焦“信任
吳澄(1249—1333),元代經(jīng)學以及元代正統(tǒng)詩文創(chuàng)作和批評最具代表性的大家之一。 目前學術(shù)界的年譜長編體例多以年、月、日著錄譜主生平事跡、作品與交游,本著期望將吳澄之于“元代多族士人圈”以及江西地方文化圈在元代崛起的影響力,作為編撰的核心內(nèi)容,在體例上圍繞國家背景、文人群體仕履交游、吳澄交游活動、重要文化事件及著述